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无聊的人跟无聊的人捆在一块,彼此看不惯彼此却又无法脱身;
张迪
无聊的人跟无聊的人捆在一块,彼此看不惯彼此却又无法脱身; 有趣的人找到有趣的人轰轰烈烈,却又经不住别的有趣的吸引而脱身离去。 再也看不到别人的好,再也不会为谁而动心,其实更多的只是因为,不再抱有去爱的幻想。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
1温暖
0回答
尤四海
温暖了
#
感情那些事
相关回答
唐崛
从生命的一开始,我们就在追求关系。如果没有妈妈的照料,婴儿不可能存活。小的时候我们渴望得到父母的关心呵护,长大以后我们渴望得到友情、爱情。那些逃避关系的人,反而是最渴望建立关系的人。
张丽坤
无数父母深深相信: 孩子出现问题,与自己无关; 自己从来没有错,只有仁至义尽; 是孩子“自私”“记仇”“不懂感恩”; …… 这样,父母就成了无辜者甚至受害者,可以站在道德高地上指点江山。 因为他们永远正确,所以他们永远不需要学习,不需要改变,更不需要反思。反思意味着“向内看”,意味着自我质疑和自我剖析。 这与他们自认为权威的信念是相悖的。 但如果父母永远正确,永远完美。 那么自然而然地,孩子就要去承担那个坏的、令人失望的角色。 久而久之,孩子会变成什么样? 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他人评价、社会评价三部分共同组成)是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当碰到外界,反射回来,才慢慢凝聚成“自我”的样子。 如果把来自外界的反馈比喻成镜子,那么在所有的镜子里,有一面的影响力最大。这面镜子,叫做“父母”。当我们照镜子时,发现镜子里照出的,都是: “你错了,你又错了,你总是错,你好差劲……” 这个破坏力尤其巨大。 于是,自我尚未稳定的孩子,就会慢慢地形成一个稳定的认知:“我不行。 其次,父母永远没有错,孩子就看不到“与错误相处”的榜样。 毕竟,心理学和教育学已经无数次证明了,不论父母如何苦口婆心地“言传”。 孩子学到的,永远是父母潜意识流露的“身教”,就像一些高权威父母的孩子,虽然总是被要求认错,但他学到的恰恰是“我从来没错”,于是渐渐养成不惜一切代价维护自己正确的习惯。 所以,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看似矛盾的人:他们内心深处很自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干什么都是错的;但同时,不管出现什么问题,他们又坚称自己什么都没做错,把做错的羞耻感扔给别人。 内在,反复打架冲突,弄得自己筋疲力竭; 对外,折磨他人,让亲近的人不断受伤。 这样内心挣扎、行为矛盾的人,大概率有一对永远正确的“高权威父母”。 想要消解掉这些影响,往往需要趟过数不清的坑,耗费巨量的时间和精力。 而其他人,却早已轻装前行。 而这与父母的初心早已背道而驰,谁才是该反思的那个人呢?
王丽美
“越能优先考虑自己的人,越能够享受关系的滋养。” 希望我们都能坦然地享用关系。
王卡莉
有人离开,有人留下,剩我一人,奔赴山海。有时候我也会踟蹰不前,担心到达的远方是否如我所愿;但我想,一定会有人跟我一样,在这此岸并肩而行,兴许明日抬头便见到他们,心中便充满力量。 “我们不能飞行,也能跛足而至。”--《俄狄浦斯王》 致那些终将能飞行的,我们。
相辉
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是因为他们相信,改变比不变更有益于自己。
周庆红
感悟真我,意味着我们需要走出过去的舒适区,去体验一些陌生的经历。当内心的爱与滋养能量积攒到足够的程度后,我们就能够允许自己释放一些曾经被原生家庭禁锢的情绪,我们也能够允许自己展现一些曾经被原生家庭呵斥的自我表现,真我就会在这过程中被慢慢地从面具之下解放出来。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