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童年所经历的一切,会逐步养成一种情感习惯,以至于在成年后
胡周琴
童年所经历的一切,会逐步养成一种情感习惯,以至于在成年后,再接触到类似情绪的人时,你会有似曾相识之感,这种相识感会裹挟着你做出抉择。 晚安~
5温暖
0回答
陌上花开
温暖了
#
咨询师寄语
相关回答
梁春霞
心理学家莱因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一个人的存在感,来自他的感受被另一个人知道。相对应的,一个人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感,就是他的感受没有被确认。 一位朋友说自己是个经常对别人道歉的人,道歉已经成为她的习惯性模式。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无论她是否做错,只要看到别人生气,她就会忍不住向对方道歉。她清楚自己的内心并不是真的要道歉,只是为了尽快让事情过去,让冲突和情绪尽快平息。 她说自己从小时候起,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就顺着别人的心情,不要因为一点小事争个输赢,认为这样会减少麻烦。但越是这样,她越觉得自己变成了一个很没有原则的人,和朋友产生矛盾就道歉,同事或领导不高兴也道歉,她认为自己很窝囊,明明自己没有错,还是会和人道歉。虽然这么做的时候,她的确可以不用面对更多的情绪,却不得不感受内心更强烈的冲突,总是感觉自己很委屈,愤懑和不满越来越多。 所有的委屈只能自己消化,可需要消化的不只是委屈,还有委屈背后的羞耻感。这种羞耻感就是自己的感觉不重要,自己的存在也不重要,这会让我们自我贬低和自我攻击。内化的羞耻感会让人觉得自我是有缺陷的,甚至会没有经历外部的任何事件,仅仅因为自身的存在而感到羞耻。就像这位总是道歉的女生,她慢慢感到自己的存在好像就是错误和羞耻的。 一个人最初的存在感来自他的感受被父母感知。反之,父母对孩子的忽视和否认,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人的羞耻感是渴望得到爱,又害怕得不到爱。我们渴望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但是当我们保护不了自己的时候,就会感受到深深的无助感,这种无助感也会引发强烈的羞耻感。很多从小被父母责骂的孩子,会把事情归咎于自己,觉得自己如果再听话一点,表现得更好一点,就不会遭到责骂了。同时,他们也会觉得无法保护自己,认为自己很窝囊。 在面对父母的忽视或者责骂的时候,孩子很容易怪罪自己,觉得父母之所以这样对待自己是因为自己做得不好,不值得被爱。他们不能保护好自己,甚至也不敢奢望父母的保护和安慰。最难过的是,他们不得不面对这个真相。 当孩子感到羞耻之后,可能会形成一种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不再受到更多的伤害。比如,即使是自己受了委屈,也会和别人道歉。这样做是因为害怕连现在的关系也失去了,没有关系就无法证明自己的存在。羞耻真正让人害怕的地方是它会暴露一个人脆弱无助的样子。人对爱的渴求,竟然变成生命中的羞耻。
马玉琢
每一种情绪都需要被表达(体验),它是一种讯息,关于没有被发现或压抑的部分自我,它是一个信使,将内在部分碎片化合一。没有好坏,是很久远的体验再一次在当下呈现。
曲秀丽
老公这几天不得不出差了,我只好放弃出去游玩的机会,在家给将近九十岁的婆婆做一日三餐。 生孩子后这个女人就赖在我家里。说实话,那几年对她有许多的抱怨,虽然没发生大的争吵,纯粹是因为有孩子在场的原因,我不想让儿子以后用这样态度对我。这几年,她老了,双手拄拐,连拿个碗走路也不能,随之而来的,她也学乖了,不再管事唠叨,每日只要把饭端给她,把药给她准备好,老太太便没多少话。 没想到,需要我们照顾更多的婆婆,我现在对她竟然没一点脾气,想到她现在拄着拐棍可以上厕所,也不痴呆,能自己吃饭睡觉,我反而感觉很庆幸和感恩,对她的照顾也就更加细心,态度也就更加的温和。 是的,当我们婆媳放下彼此的期待,彼此不要求对方给自己太多,心中的善良就会生发出来,爱就会流动。
尤四海
同一件事,可能需要做无数遍, 才能游刃有余,看起来毫不费力。 当你不断穿山越岭, 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为眼前的每一分每一秒去努力, 才有可能拥抱想要的生活。
王义丽
爱发至于本体,犹如呼吸
邢松
一段好的心理咨询是不断学习成长、改变人格的过程。这其中包括:让我们的感知不再僵化,对未知的体验更加开放,以及更加真诚地对待自己。而这些改变,正是源于我们在咨询中感到被接纳、被理解、被看到。-罗杰斯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