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这幅画像极了我们的人生,后退是洞,前进也是洞,但往前一
贾素凤
这幅画像极了我们的人生,后退是洞,前进也是洞,但往前一定是不同的风景!即便是掉进洞里,也是不一样的洞天。
0温暖
0回答
相关回答
张翀
“附身”听起来玄幻,但在我十多年的心理咨询工作中,感觉是一个较为形象的描述。 它指向的个体有这样一些特点: 常常自我怀疑,不确定自己的做的对不对,想的对不对; 过度在意他人的感受,会为了满足他人的需求而牺牲自己的需求; 常感到内疚,哪怕是自己做了正当的反应,或者正常拒绝了他人,也会感到自责和懊悔; 对自己很严格,正常的娱乐和休息会产生罪恶感,批判自己不够努力; 过度担责,别人的错也会自责如果自己做得再到位些或许可以避免; 如果没有正反馈就会倾向于感受到自己很糟糕,认为自己不够好; 在关系里依赖对方做决定,不敢为决定的结果负责; 对他人的要求或指令,即使感觉不舒服,也不由自主顺从; …… 如果你对号入座感觉自己有以上情形,可能存在被一个强势的外部客体附身的可能。 这个客体大概率是养育者或现在的亲密关系&重要他人。 如果自恋型养育者不重视和尊重孩子的主体性,总是打着“为你好”的名义,替孩子做决定,下指令,包办代替孩子做选择,同时会在孩子表达主体意愿时否定和打压孩子,总是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那么相当于养育者吃掉了孩子的主体血肉,掏空Ta的一部分,来容纳自己的主体部分。 这个孩子就无可避免成为被附身的容器,为了适配自恋养育者的主体,而阉割掉了自己的主体。 一个让渡了自我主体性的容器,渐渐适应了被附身,会有几种结果: 一种是抑郁症,因为人的本能是成为自己,没有人能耐受始终被附身的感受。于是用死亡本能来抵抗自我消亡的痛苦; 进食障碍、焦虑躯体化等,因为抑郁症无法上学的青少年有这样的特点。 一种是精神分裂,为了维持父母是好的,是爱我的幻觉,强行让认知失调,混乱,认同父母使用分裂的防御机制,将父母附身的部分认同为好的,自己的部分接住投射来的“坏”,认同“我是一个坏孩子”,内在的好与坏无法整合,如果没有其他心理支持者的介入,便可能在自我攻击里彻底丧失主体性,陷入疯狂。 还有一种是觉醒,拒绝被附身,和附身者抗争,展开主体争夺战,这往往是非常惨烈的过程,伴随着前面两种可能存在。因为被附身的人,主体性弱,也更容易遭遇自恋者,重复被附身和吸食的命运。但只要觉醒,就是血肉生长的开始,当自我丰盈,力量滋长,附身的部分就会剥离风化。人的生命力,会指向恢复健康的道路。
孙玉松
这个月应该比较忙,5月心理月,各类讲座、培训、团辅很多。因为马上要高考了,线下咨询也很多~ 老咨客尽量提前预约哦~
郭玫
“懂你的人,会用你所需要的方式去爱你。 不懂你的人,会用他所需要的方式去爱你。” 心与心的距离,有时候可以很近,有时候会很远。 可以近在咫尺,可以千山万水,都抵不过一个懂得的距离。 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的一个期待,期待有那么一个人,能彼此懂得。 不懂你的人,无法理解你说的话,理解你心中的追求和热爱,也无法理解你意识里的胆怯和畏惧, 长期以往,只会让心与心的距离越来越远。
常小莲
爱的底色就是对他人柔弱与悲苦的认知,以及对他人重要性发自心底的承认。
范新斌
自身热度的消耗,需要不断的补充!未来依然掌握在自己手里!
张彬彬
在咨访关系里 咨询师把自己看到、感受到的部分(求助者的背部——盲点)反馈给求助者,并协助其感受到、理解到她(他)自己,及经由她(他)自己创造出来周围的人际关系…… 改变 从此时此地的咨访关系的体验中 开启……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