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该内容已经得到当事人的许可,且文中人物皆为虚名。 一对吵

李春娣
该内容已经得到当事人的许可,且文中人物皆为虚名。 一对吵架的母女到我这里来,双方都很气愤。 事情的起因是妈妈梳子被女儿拿走了,妈妈要用的时候,到女儿的房间去拿梳子。女儿在桌子上,床上都没找到,手里还拿着手机在打游戏。 女儿跟妈妈说:等我两分钟,妈妈没吭气,自己在那找,最后发现梳子放在地上,妈妈把梳子拿起来走了。 女儿打完游戏出来和妈妈发脾气,跟妈妈说,你不能等我两分钟吗? 打完游戏再给你找梳子。妈妈一听女儿这样说,也很生气,你让我等,我就等了,我自己把梳子找到了。还要让我咋等。 女儿说,我希望你出去等,你在我的房间,让我很紧张。 妈妈说:可是你没说让我出去呀。 女儿说:我让你等,意思就是让你出来去等。你不明白吗? 我对女儿说,你妈妈真的不明白,他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你想什么他都知道,你需要跟他说清楚。 这个女儿的说话方式就是婴儿的全能自恋,婴儿出生以后一哭了,妈妈就要知道他是饿了还是渴了,让这个婴儿感觉到它在掌控着全世界。所以这个女儿不需要说全,妈妈就要懂她的意思。 我们成人也会是这样子,这就是沟通的一个误区,我们常常心里想的和别人想的是一样的吗? 吃面,很简单的两个字,但是十个人就有十个画面感,每个人捧的碗不一样,吃的面条宽窄也不一样,所以虽然说很简单的两个字吃面,但是每个人的画面是不相同的。 所以,在人际关系中,我们有时候想到的是要去和别人确认,我想的和你想的是一样的吗?

0温暖
0回答
相关回答
周春丽
恋爱中的焦虑型依恋 当一个人在亲密关系中缺乏安全感的时候,ta的表现是这样的: 患得患失,得到后就开始脑补各种失去的场景,用占有的方式去表达和理解爱; 依赖感强,想要跟恋人时刻保持联系,想知道ta在哪里,在做什么,跟谁在一起; 敏感多疑,总是觉得对方不够爱自己,一句话没说对就容易歇斯底里; 喜欢试探感情,俗称”作“,严重的甚至习惯于一有冲突就提分手,但目的不是为了分手,而是享受对方挽留自己慌乱的样子; 习惯于牺牲式的付出,可这种付出往往是自我感动,而不能让对方认可。 心理学上把人们在亲密关系中的性格分为三种:安全型依赖人格,焦虑型依赖人格,回避型依赖人格。 大概65%的人都属于安全型依赖,在恋爱中会依赖对方但也会保持理性的部分。 而缺乏安全感的人往往是焦虑型依赖人格,对亲密关系的依赖程度远超常人,用情至深,态度会变得过于执着甚至偏执,心思会变得患得患失甚至脆弱。 如果你们还没在一起,那么必然会导致自我感动式的一味付出,渴求通过日复一日的追求去感动对方。 如果你们已经在一起,那么必然会因为对这段关系的期待过高,依赖过深导致对方在这段关系里疲惫不堪。 好的关系是基于共性和吸引,双方其实都会体会到轻松地愉悦,压迫,捆绑和一味付出只能让这段关系喘不过气来。 所谓情深不寿,大概如此。

尤四海
面对不同的生活压力,我们需要采取针对性的策略来维护心理健康。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建议和原则: 一、面对身体健康的压力 1. 定期体检: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预防疾病的发生。 2. 适量运动:增强体质,提高身体抵抗力。 3. 健康饮食:均衡营养,减少垃圾食品的摄入。 4. 充足睡眠:保证足够的休息,有助于身体恢复和健康。 5. 压力管理:学会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以减轻身体压力。 二、面对学习中的压力 1. 合理规划: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分配时间。 2. 有效学习: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3. 休息与放松:学习之余,适当休息和娱乐,避免过度疲劳。 4. 积极心态:保持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减少负面情绪的影响。 5. 求助与合作:与同学或老师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三、面对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 1. 沟通技巧:学会有效沟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2. 界限设置:明确自己的界限,学会说“好”或“不”。 3. 理解与尊重:尊重他人的差异,尝试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4. 社交活动:参与社交活动,扩大社交圈,提高社交技能。 5. 情绪管理: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避免因情绪波动影响人际关系。 四、面对情感变化的压力 1. 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情感需求,接受情感的变化。 2. 情绪表达:找到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如写日记、绘画等。 3. 寻求支持:与信任的朋友或家人分享情感困扰,寻求他们的支持。 4. 专业帮助:情感问题严重时,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5. 自我成长:通过阅读、工作坊等方式,提升自我情感管理能力。 应对压力时策略的调整原则 1. 个性化: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应对策略。 2. 灵活性:根据压力源的变化,灵活调整应对策略。 3. 积极态度:保持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能够应对压力。 4. 预防为主: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心态预防压力的产生。 5. 综合应对:结合多种策略,如心理、生理、社交等,全面应对压力。 通过上述策略和原则的调整,可以有效减轻压力,维护心理健康,从而对保持身心健康产生积极效果。记住,寻求专业帮助永远是好主意,特别是当压力变得难以自我管理时。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