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生命不必每时每刻都要冲刺,低沉时就当作是放一个悠长假期。
那晓旭
生命不必每时每刻都要冲刺,低沉时就当作是放一个悠长假期。 --北川悦吏子
1温暖
0回答
冯二玲
温暖了
相关回答
刘淑珍
成才的三个必要条件:1先天遗传因素2后天教育环境3个人努力程度
知识改变命运,要明白学习知识的重要性.
那怎样才能提高学习成绩呢? 1明确学习目的:为什么而学习. 2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对待每一项任务 3讲究学习方法:把握课前、课中、课后的三个主要环节.制订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 4养成学习的好习惯:合理安排作息.
谭丽梅
当一个人拥有绝对主导权、非要认为自己可以为孩子的人生负责时,是很难给到孩子空间的,而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也很容易出现“反向认同”。 反向认同是认同的另一个面。比如,有的人整个人生的内容或意义都在于对抗,甚至是愤怒,这就是他活着的全部意义。如果将这些东西撤退,他的人生将是空的;当他转向自己并问自己要什么时,会发现对抗原来是他生活的全部意义;若再去反观他有什么,其实什么都没有。 一个来访者在做了很久的咨询后,才开始意识到自己原来如此被动。 虽然其他人说,他很有自我、他很个性、他知道自己不要什么。 其实他所谓的“不要”,只是在其他人说一个方案或建议时,他立马会说no,即你说东他会说负东(即西)。 除此之外,他也不太知道他要的其他选择是什么。 这位来访者陷入了一种怪圈,小时候完全认同父母,但到了青春期,他做的只有一件事情,你说A,我选择负A。他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听不到自己真正内在的声音,因为他习惯有人为他指导和负责,所以他的状态是一片空白。 而头脑空白并不意味着什么都没有,多半是被一些愤怒或无助的情绪淹没,因为他已经无法思考了,那时候的他唯一可能做的就是反对。 这样的人生很可悲,因为一生都在对抗自己古老的、内在的客体。 他会借助很多外在的载体与自己斗争很多年。 当他非常悲伤和绝望地再次回到自己时,犹如回到一种婴儿的状态,整个世界完全要重新开始。 所以,“活出自我”中的“自我”是什么,到底应奔向哪里?它也是终极一生的一个客体,走向这个客体是一个漫长和痛苦的过程,这也是逐步对自己确立的一个过程。
张潇
一颗再普通不过的叶草,细心观看,竟如此好看,耐看。真是又一次印证了那句话——生活中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心灵)。
翟桦
不管是做父母,还是做妻子做丈夫,很多时候我们都以为我们是在爱对方。我们为对方做很多事,付出很多,我们以为这就是爱,是我们对他们的爱的表达。 可事实其实是,当你对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给予你好的反馈,在别人的积极肯定中,你感受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你从他的眼中和行为中看见了自己,从而肯定了自我。你获得了一种感受“我是值得被爱的,我是好的”,是这种感觉推动着你继续去付出,去所谓的爱。 可是当别人给的反馈不是你想要的,你就会陷入痛苦,责备自己、指责他人,瞬间感受不到爱了,因为你感受到了一个不够好的自己。本质上这是一场交易,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我给你你想要的,你给我我想要的,每一个打着爱的旗号的付出,其实早已标明了价码,你们的关系中充斥着共生和控制,就是没有爱。 你不会爱别人,因为你爱的不是别人,你爱的是那个有价值的自己,那个足够好的自己,同样的别人也不会爱你,因为别人也希望从你身上看到那个足够有价值,足够好的自己,别人爱的也只是他们自己,你爱的不是别人,别人爱的也不是你。 这是一直以来人们的一个误区,误以为只能通过别人才能感觉到那个有价值和足够好的自己。可是如果你爱的自始至终都是你自己,为什么要祈求别人的给予呢? 因为,我们都忘记了,我们自己本身就是爱,外面没有爱,因为爱始终与我们同在。不执着于故事的演绎,我们就会看见那个本自具足的自己。自己都品尝不到自己的甜美,靠近你的人也只会感觉到苦涩,我们需要好好去爱的,从来都不是别人,一直都是自己,那个时候我们才能爱满自溢,能有机会去真正的爱别人。
宋洪秋
经过三次咨询,那个彷徨在学校大门口的高一男孩,终于突破自己,跨进班级,回归学习生活,那个本就属于他的世界。 不上学的背后,每个孩子有着不一样的原因。 家长的不懈努力,孩子的不放弃,学校老师的鼓励,太多因素可以让孩子回归学校学习生活。
马汝海
我们需要学会去面对自己的感性 我们不能对立地看感性和理性,认为不理性就一定会冲动。有些时候我们是需要些感性的,并不是做所有的事都要经过理性的分析、判断。 我们的生活要丰富多彩,需要些感性的东西,你不必对自己感性的、冲动的一面咬牙切齿。如果像哲学家柏拉图所说,感性是马车,那么我们需要让我们的理性做一个好的车夫,不要让这辆马车失控就好。真正的自我掌控,不是变得非常理性,而是能够很好地平衡自己的感性和理性。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