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和任何的艺术行为一样,养孩子要心态放松一些,人的状态要松

付辞燕
和任何的艺术行为一样,养孩子要心态放松一些,人的状态要松弛。 这样孩子就不会害怕、紧张,否则,孩子看到妈妈为了她太紧张的话,是会过度焦虑的。 ——林文采博士

0温暖
0回答
相关回答
和钰蓉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心理学教授乔丹·彼得森有个观点:“你应该具备伤害人的能力”。 道理很简单,当你有能力伤害人时,善良就是你的一种选择。 当你没有这个能力时,善良其实是一种无奈,你的善良可能只是软弱。 生活中,你会发现,不少人都有这样的困扰:遇到言语攻击,明明想反抗,但当下总是反应不过来。话到嘴边,却无法很好地表达。 我无法表达和坚持自己的想法,我不懂得为自己争取,我无法做真实的自己.....” 到底为什么呢? 心理学家乔登·彼得森给出一个惊人回答:因为你缺乏“攻击性”。更直接地说,你缺乏“伤害”他人的能力。 为什么要具备“伤害”他人的能力?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工作中,会被一些同事占便宜,比如被使唤去拿外卖,或被要求做不属于自己的工作。 更糟糕的是,有时候劳动成果还会被他们占有,自己辛苦到头还是默默无闻,并且在捍卫自己时,却发现自己根本斗不过对方。 这些经历给人的感受是:我们从小到大被教育着要做好人,到头来却发现社会在奖励着坏人。 所以很多时候,这样的好人容易被伤害,可能不是因为他们遇人不淑,而是因为他们给别人的印象就是没有攻击性、好拿捏:我占你便宜,是因为我可以;我伤害你,是因为我不用承受代价。 为什么要具备“伤害”他人的能力? 没有攻击性的人,不会有真正爱的能力从小被压抑攻击性的人,会发生什么呢? 首先,ta一定是不自信的。顺从,是其一生之敌。父母过度压制孩子的攻击性,不尊重孩子感受,会让ta自我怀疑。 长大后,亲密关系中处于压抑的状态,在人际关系中不会维护自己。 如果一个人没有做自己的机会,ta的攻击驱力得不到发挥和释放,激起了对父母、他人和世界的强烈的不满和恨的情感。 可能会转变为,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展露出明暗面,表现得自私、攻击、狭隘、嫉妒...慢慢变得愤世嫉俗,一步步迷失自我。 最为重要的是,没有攻击性的人,不会有真正爱的能力。回避攻击性的时候,也回避了爱。 怎么做具备“攻击性”的人?这三件事最为重要: 1.提高心理阈值,接受自己被讨厌,在他人评价与讨厌中存活,重塑自我认知; 2.不断地进行小的挑战,释放攻击性,转化攻击性驱力为个人突破能力; 3.在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中重复练习,展现真实的自己,处理冲突。 当然,这一切的开头,首先是你不要害怕做自己。要学会在他人的眼光里的存活,学习承受他人的“攻击性”。不再那么在意别人想什么,说什么。

张凤琴
伙伴们:近期因疫情发展出现了各种信息,这些信息让人真假难辨,同时会令人陷入信息过载而绝望的状态。好多伙伴在咨询中表达自己面对这类信息和现象的不适应,甚至表现出各种恐慌,工作,生活节奏似乎受到了必然的影响,其实,这些信息更像创造了一个幻觉的空间,激发个体不必要的恐慌。 面对这类实际情况,我们究竟该如何应对呢? 1.心理学家建议在目前全国的疫情情况下,很重要的是要了解一个调整心理的方法,即不要去管满天飞的疫情消息,因为有真有假,分辨不清。 2.每天可以听一次疫情的政府新闻。 3.大家安心在家,单位安全区,不外出,少外出,适量屯菜屯肉屯米,准备过十多天“闭关”的心理准备(个别地方人员流动限制,个别区域直接封闭限制)。 做到以上这些其实就可以了,因为没有什么太可怕的。这次新冠肺炎的奥密克戎二型毒株,虽然感染率很高,但是毒性并不强。而且只要打过疫苗,就更加不是问题,多是无症状和轻症。 所以大家一起在家“闭关”,办公期间,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看一些这几年没有来得及看的电影或者连续剧; 2.在家也可以做一点小范围的身体锻炼,例如瑜伽、静坐或者平板撑等等,保持身心活力; 3.或者有不少这几年没有看的书,也可以找来阅读。 4.或者给自己做一些许久以来没机会做的美食。 5.可以选择的方式太多了,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乐器,手工,书法等等,这些都是可以用来进行心理调整的方法。 6.有孩子的,可以以放松的态度对待孩子的在家学习,只要孩子能够学习和适度作业,不要追求过度严格的地面学习效果,自己和孩子都不会是问题。 当然还有很多正常工作的伙伴,虽说活动受限,也可以尝试小区内室内室外进行调节,正常安排自己的生活就好。 只要适度放松自己,安排好居家、限制性的活动,尝试做一些想做的能做的事情,相信你在经过这段时间的体验,会有不同的收获。 当然,也可以来这里寻求心理的疏解哦,我一直在!

冯二玲
总被“命运” 羁绊的人,有哪两种情况?   分两种情况:第一种,这类人经常遇见渣男,深陷糟糕的关系中。实际原因,不是吸渣体质,而是他们主动“飞蛾扑火”,明知道对方渣,还孤注一掷,深深被迷恋。   精神病学家Carole Lieberman经过调研后发现“一些女孩迷恋‘坏男人’,源头是在父女关系中没有感到足够‘被爱’。”   她们选择恋人的模型,不知不觉会靠近原生家庭里的父辈,尤其如果父亲很差劲,他们非但不避雷,反而还会找个跟父亲相似的伴侣。   虽然明知道前路危险,但却还是想冒险一次,认为被这样的人爱,大抵就能满足童年不被父亲重视、关爱的缺失。   第二种情况,宁愿将就、委曲求全,也不愿意直面关系里的问题。   缺爱的人要用一生填满内心的空虚,那么对于关系他们更有种“饮鸩止渴”的感觉,哪怕关系出现了问题,哪怕对方屡屡侵占你的底线,但还是会假装视而不见。   因为担心说出口会惹怒了对方,害怕点出了问题会让关系破裂,恐惧直面关系就要直面内心那个自卑、懦弱、胆怯的自己。   该如何走出“命运”的困境?   很多时候,一直遇不到对的人,一直沉沦于坏的关系里,本质上是你不够了解自己,不够接纳自己。   如果你能真正的爱自己,了解自己内心的需求,不再外寻,而是通过内求和自我提升,找到自我疗愈的解药,那么你所谓的宿命就会被悄悄改变,不管是单身还是恋爱,你都会成为那个可以自洽、获得幸福的自己。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