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家庭教育的真谛不是教更不是管 而是“蹲”下来"陪"孩子
那晓旭
家庭教育的真谛不是教更不是管 而是“蹲”下来"陪"孩子 一起“看”世界。
0温暖
0回答
相关回答
张丽坤
做自己就是:在关系里,我喜欢你,所以我愿意满足你的期待。而非我为了得到你的喜欢,不得不满足你的期待。 在做自己里,我是轻松的、开心的、愉悦的,我是为自己而活,而不是为别人而活。
赵莎莎
爱自己,要学会释放内心的枷锁。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了“逍遥”的概念,这是一种超脱世俗束缚,达到心灵自由的状态。他认为,真正的自由不是外在的无拘无束,而是内心的宁静与和谐。爱自己,首先要学会释放内心的枷锁,让心灵在广阔的天地间自由翱翔。
冯二玲
第229天 习得性无助及其启示 大约30年前,当时还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读研的马丁塞利格曼进行了一项实验,实现了人类心理学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 塞利格曼博士观察了若干次电击狗的实验,他发现有些狗完全没反应,他们只是躺下来忍受痛苦,当时心理学领域还没有一种理论能够解释这种现象,为了弄清楚为什么有些狗直接就放弃了,赛利格曼精巧的设计了两个阶段的实验,在第1个阶段A组的狗被背带绑住并受到轻微电击,他们可以用鼻子去按控制杆让电击停止,很快他们就学会这样做了。 B组的狗也是被同样的背带绑住并受到同样的电击,但他们无法让电击停止,这些狗只能忍受痛苦,C组是对照组,C组的狗被背带绑住,但没有受到电击。 第2天塞利格曼进行实验的第2阶段,他将这些狗逐个放进一个叫做穿梭箱的装置里,这个箱子中间立着一块低矮的挡板,每只狗都被放到挡板的一侧,被受到轻微电击,他们只要跨过矮挡板跳到另一侧就能停止电击,A组的狗(可以控制电击)和C组的狗(没有收到电击),很快就明白怎样跨越挡板,摆脱不适。但B组的狗(不能控制电击)则有不同的反应。他们躺下来呜咽啜泣,没有尝试逃脱。赛利格曼等人发现这些狗学会了无助,这一行为几乎摧毁了他们采取行动的干劲儿,此后科学家还发现猫、鱼、狗,大鼠、蟑螂,小鼠和人类都能学到这一特性。习得性无助就是将“做什么都没有用”这个想法内化,从而削弱了一个人的掌控感。 那么这个发现有什么启示呢? 成功的经验让人再次尝试,进而获得成功。失败的经验,让人放弃努力,从而再次失败。所以教学也好,培养孩子也好,带领员工也好,一定要让他们体验成功。因为只有成功,才能够让他们继续努力,从而取得更多更大的成功。
庄婕
有人说——大多数人类都没有爱,他们因外表,才华,金钱而生出好感,其实爱来爱去爱的都是自己。他们爱那种被爱时的虚荣,爱那种受折磨时的存在感,甚至会爱上因不被爱而生出的自卑,爱到最后爱的是自己生出的情绪,却和爱情本身无关。 圣经里: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你觉得呢?
林史桦
如果这个事情来了,你没有勇气去解决,而选择逃避,那它一定会再来。生活真是这样,它会一次次地让你去做这个功课,直到你学会为止。
石萍
人们的内心世界存在一种有趣的想法,若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会不知不觉地落入“别人对不起我”的感受中。所以,当我们遇到事情时,常常倾向于先责怪他人,这便是一种“受害者”的心理原型。 不同于儿童时期实际经历的创伤,“受害者”原型仿佛一种“往坏处解读”的本能:我们内心时常上演各式各样的小剧场,明明我不想对不起你,却又承受不住你对不起我,心理上总是不自觉地浮现出被忽略、被牺牲、不被好好对待的感觉;但在情感的顾忌下,我们似乎也无法把这些负面感受说出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而陷入纠结。最后,我们只得在生活中一次次地验证自己就是个不值得被爱的人。 ——许皓宜《完善人格:怎样弥补我们内心的缺失感?》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