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我允许任何事情的发生 我允许, 事情是如此的开始 如此的

赵晓忠
我允许任何事情的发生 我允许, 事情是如此的开始 如此的发展 如此的结局 因为我知道 所有的事情 都是因缘和合而来 一切的发生,都是必然 我觉得应该是另外一种可能 伤害的,只是自己 我唯一能做的 就是允许 我允许别人如他所是 我允许, 他会有这样的所思所想 如此的评判我 如此的对待我 因为我知道 他本来就是这个样子 在他那里,他是对的 若我觉得他应该是另外一种样子 伤害的,只是自己 我唯一能做的 就是允许 我允许我有了这样的念头 我允许, 每一个念头的出现 任它存在,任它消失 因为我知道 念头本身本无意义,与我无关 它该来会来,该走会走 若我觉得不应该出现这样的念头 伤害的,只是自己 我唯一能做的 就是允许 我允许我升起了这样的情绪 我允许 每一种情绪的发生 任其发展,任其穿过 因为我知道 情绪只是身体上的觉受 本无好坏 越是抗拒,越是强烈 若我觉得不应该出现这样的情绪 伤害的,只是自己 我唯一能做的 就是允许 我允许我就是这个样子 我允许 我就是这样的表现 我表现如何 就任我表现如何 因为我知道 外在是什么样子 只是自我的积淀而已 真正的我,智慧具足 若我觉得应该是另外一个样子 伤害的,只是自己 我唯一能做的 就是允许 我知道 我是为了生命在当下的体验而来 在每一个当下时刻 我唯一要做的,就是 全然地允许 全然地经历 全然地享受 看,只是看 我允许,一切如其所是 伯特·海灵格(Bert Hellinger),德国心理治疗师,“家庭系统排列”创始人。 他的名言是:“幸福的家庭都有一个特征,那就是没有某个人具有很强的控制欲。” 如果我们能够洞彻自性的圆满,就明白人生如戏,我们只是业力剧本中的一个角色,我们从来没有离开人生的剧场,而剧情也从来与我们的自性无关。自性的圆满不会因喜剧而增加一分,亦不会因悲剧而减少一分。 我允许,是一种放下评判的态度。不管我允不允许,一切也本来如其所是。回到如其所是的我的角色中,给有限的生命,以最大的包容。

0温暖
0回答
相关回答
王瑶琪
在失败者身上,常常有这些表现:对外人态度特别好,毕恭毕敬;周围人对他的评价,往往是“老好人,有修养,脾气好,善良”。而回到家里,他就暴露出另外一副面孔:变得暴躁,偏激,情绪化,愤怒,歇斯底里。在外面有多么礼貌,多么胆小卑微;在家里就有多么暴躁,多么肆意妄为。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类人?对内指责,对外讨好;对内“勇猛”,对外“懦弱”。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种人到底是什么心理? -01对外人和气,对家人暴躁,是什么心态?1、踢猫效应:自上而下情绪转移你听说过“踢猫效应”吗?背后的小故事是这样:男人在公司被老板臭骂一顿,下班回家路上又跟人发生了冲突;回到家里,冲着在厨房里做饭的妻子,一顿输出谩骂;妻子一脸懵,委屈得不行;这时儿子放学回家了,妻子将怒火发泄到儿子身上,质问他为什么回家比平时晚。儿子也很生气,看到眼前走过的猫,一脚踢在猫咪身上。在这个故事中,负面情绪和冲动,就是自上而下传递的。老板——男人——太太——儿子——猫。可以理解为:他们不敢跟“比自己强势”的人发脾气,甚至没有勇气“怼回去”;满肚子的怨气,只好回到家发泄在家人身上;因为在这类人看来,家人是“弱者”,是不会违背自己的。 2、被偏爱,有恃无恐一般是子女对待父母,索取者对待供养者的态度。父母做好饭,子女特别挑剔:“真难吃,你们的手艺越来越差了”“你们很烦知道吗?能不能别来烦我?”“我现在已经成年了,你们能别管着我吗?”……索取者对供养者,同样如此。在这类人的潜意识里,他们认为:“你们就是我最亲近的人,无论我多么伤害你,对你们多凶,反正你们也不会离开我。”没有损失,不计后果,还能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越是被偏爱的,就越是肆无忌惮,不在意对方的感受。 3、窝里横,人设,矛盾人格这类人的内心,是自卑的。跟外人打交道时:他是内心是自卑的,怯弱的,不敢表现自己的。他生怕自己的言行举止,会让别人怨恨他,对他产生敌意;而一旦别人针对他,那是他无法承受的后果。所以,为了避免这一切,他在外面对每个人都是“讨好”的相处模式。这些行为,是为了打造“人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社交面具”。每个人都戴着面具生活,在外是一套,回家又是一套。对外人和气,是他们在外面的人设;对家人暴躁,是他们的底色和真实模样。 02如何跟这类“窝里横”的人相处?跟大家分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