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有种特别的防御机制被称为“反转”:大致说来,就是我们通过

陈玉玲
有种特别的防御机制被称为“反转”:大致说来,就是我们通过攻击自己而保护了对方。每次发动攻击,我们的敌意和攻击性能量都会在击中对方前,先被某种屏障挡下。而设下这道屏障的,正是我们自己。而且,该屏障不会吸收攻击,只会直接将其反弹。——摘自《心理医生的故事盒子》

0温暖
0回答
相关回答
华燕
若要解开“性格之谜”,我们就必须对于人的性格有一些了解。所谓人的性格,简单说,就是一个人的一整套习惯,包括情感或情绪习惯,以及思维习惯。某种情绪、情感或思维,屡次出现,成了这个人的特征、成了这个人一贯的表现和习惯,人们才会把它和一个人的性格联系在一起。所以,只有那些成了“习惯”的情感和思维,才能把它归之于人的性格。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占优势、起决定作用的习惯和人格。心理学把这种独特、占优势、起决定作用的人格,称做“主人格”或“核心人格”。只有主人格,才是独一无二的、具有代表性和特征性的、能把一个人和其他人区别开的人格,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个人的性格。 与性格相对应的情感与思维习惯一旦形成,就基本上长期保持恒定不变。人的性格,是在遗传基础上,在童年期由生存的人际环境塑造出来的,这个人格塑造和形成过程,从出生的时候开始,至5岁左右基本完成。比如,一个易怒的人,不是先天就容易或喜欢生气,而是从小就与一个爱生气、爱发脾气的亲人在一起生活,天天生活在生气的环境里,天长日久,慢慢地,也就模仿或学会了生气易怒的习惯。 一个人的性格,从根本上是很难改变的,人们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做出有限的调整。性格的改变,是生活经历塑造出来的,生活经历,还可以被分为日常体验和超常体验。所谓超常体验,就是强度超常的、接近人的忍受极限的体验,比如频死感或死亡体验、极度冷热、孤独、饥饿、危险体验等等。日常体验,就是普通人每天的自然体验。日常生活的体验,对于性格的塑造效果,必须天长日久,才能发现。 没有任何一种人格需要被彻底改变。我们想要改变的,只是矛盾、不适应、于己于人不利的那部分人格特征。无论喜欢与否,每个人都有各自独特的性格,每种性格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和适应性,也伴随着与性格相应的希望和可能。

王丽华
1.只有接近,才会喜欢。距离是有成本的。但只有相处愉快时,拉近距离才加深好感,否则反作用。(亲密的关系需要共同的参与和投入) 2. 全球有超50%的人有过一见钟情的体验。很多所谓的“爱”的感觉不过是重复童年的渴望。我们喜欢的那个人很大几率拥有异性父母的很多品质。 3. 长相是男女相互吸引的第一因素(晕轮效应与首因效应会加成)。要注意亲密关系的印象管理(穿着打扮、生活习惯等) 4. 社会存在般配现象,我们应该追求与我们相似的伴侣。值得拥有的程度=外表吸引力×被接受的可能性(屌丝逆袭是很难的,当然也是有可能的哦) 5. 人们更愿意接近那些喜欢自己的人。伴侣们总是渴望彼此之间的思想、感情和社会关系能够达成一致。 6. 相像相吸(地位、个性、外表、受教育水平、家庭背景、三观等) 7. 每个人都希望主宰自己的命运。如果有人阻止我们心仪的选择,我们会产生抗拒情结。这种逆反心理会加深自己对所选对象的喜欢。越是难以得到的东西对人们越有吸引力,其价值由实现的难度决定。 8. 大多数人的人生,就是在不断重复同样的事情。这种强迫性的重复就是所谓的命运。我们只习惯拥有过的生活,如果现在的生活变了,我们就会本能地努力把现在变成过去那样(舒适圈)。那是因为我们害怕失去预见力,预见短期未来的能力(缺乏安全感)。唯有不断尝试新事物,挑战自己才能突破这堵围墙。 9. 迷恋者狂热,被迷恋者只会感到孤独。拒绝迷恋,因为在迷恋关系里,“我”是唯一的主体,而被迷恋者成为我实现自己目标的客体。 10. 错误归因是感情的催化剂。如交往初期女生让自己保持一种神秘感,多微笑少说话,让男人错误归结为女人的魅力。 11. 伴侣价值=受欢迎程度/需求度×伴侣选择权(考虑婚姻时)。伴侣价值相近感情易于牢固。 12. 女人对待男人的两种态度:供养者与情人。在供养者面前,女人强势霸气,爱上的是男人的养育价值(经常嫌弃男友、“闹”他、“惹”他、烦他);在情人面前,女人百依百顺(崇拜、欣赏、发自内心、无怨无悔、没有一丝真正的嫌弃)。供养者的关系容易走向末路。 13. 女人没有男人想象的那样大方,她们总希望自己在所爱的男人的心目中是最完美的。喜欢听甜言蜜语是女人的天性。 14. 女人普遍自尊心强。学会放下自己的自尊和身段,迁就女友的做法很容易让女友开心。

冯秋涵
#周六读书笔记 不只限于分泌唾液的狗 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因在消化领域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奖。 他的生理学研究主要是以狗为被试,随着不断研究,他注意到某些完全没有想到的现象:狗在食物放入嘴里之前,甚至在闻到食物的气味之前,就已经开始分泌唾液。 他观察与消化似乎并无关系的刺激引起了消化反射。纯粹的生理学理论不可能解释这种现象,问题的答案只能到心理学中去寻找。 • 理论假设 狗从经验中学会了在某种信号出现之后,期待食物的出现。这些“信号刺激”并不会自然的引起唾液分泌,但狗把它们和食物联系了起来,并且做出唾液分泌的反应。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和自动的,无需学习,并且对同一物种的所有成员而言都大体相同。 他的研究中,形成的无条件刺激是食物,引起的无条件反应是唾液分泌。 条件反射则正好相反,它是通过经验或学习获得的,并在同一物种的不同成员间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 他的形成是条件刺激,引起条件反应。 他提出如果所处环境中经常出现一种特定刺激,在狗的大脑中这些刺激就可能与食物建立联系,使它成为食物即将到来的信号。在食物与刺激建立联系之前,这种环境刺激不产生任何重要反应。换言之,对于狗来说,它是一种中性刺激。 • 方法和结果 巴甫洛夫选择食物作为无条件刺激——引起唾液分泌这一无条件反应。 然后他找到一种对狗来说与食物毫不相干的中性刺激——节拍器的声音。 在几次建立条件反射的实验中,狗听到节拍器的滴答声后立即得到食物。 “一种中性的刺激被加在先天的消化反射行为上,我们观察到,这种刺激组合在重复了几次以后,节拍器的声音就具有了刺激唾液分泌的属性。”——换句话说,节拍器成为了它的一种条件刺激。 • 研究发现的意义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可以解释和说明许多人类行为:恐怖症从何而来,你为何不喜欢某种食物,什么是你情绪的来源,广告是如何起作用的,为何在面试或考试前你会感到焦虑,是什么引起你的性欲等。 任何一种中性刺激都可用于形成条件反射。 • 相关研究和近期应用 如果父母对某种事物感到恐惧,比如害怕蛇和蜘蛛,儿童无需直接接触这些事物,只通过从父母那儿得到的“替代性”条件反射就能产生对同样事物的恐惧。 即使一个经典条件反射反应已经消失,但是,如果在一个与条件反应消失时不同的情境中再次遇到条件刺激时,该条件反应还会出现。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