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每个人的人生都不需要被定义,也不存在正确的道路。每个人都
王丹丹
每个人的人生都不需要被定义,也不存在正确的道路。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都是可爱的。
0温暖
0回答
#
个人成长
相关回答
杨飞
心理咨询往往不是替其解决具体问题,而是帮其认清自己。
韩笑颖
很多人追求“成功”的底层心理需求是“成为被父母认可的,令父母骄傲的小孩”,“成功”的展示对象是外界他人,也是头脑里的父母,别人眼中的成功,即父母眼中的好孩子。 一旦打破对父母身份的滤镜,放下对父母认可的执着,你会发现,你越来越不在乎别人眼里的自己成不成功,你更在意自由,舒展,做自己喜欢的事,取悦自己本身。 终于不是一个眼巴巴求着等着被人夸的小孩了,你站起来,走出别人的眼光,追求属于自己的自在人生。 假成功是委屈自己,讨好别人,获得好评, 真成功是成为自己,发挥潜能,身心自由。
刘学影
这个受伤的自己可能是“你无视我”“你忽略我”“你不爱我“你不尊重我”。 而当我们感到受伤,我们会采取报复的措施,要么大动干戈的发泄情绪,要么是暗怀鬼胎的默默冷战。最后发现除了彼此伤害之外一无所获!
张洪霞
我们每天会听到和看到无数的信息,各种各样的,方方面面的,但是会让我们接受到的只是一部分,而且不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的,这部分都会和我们自己内心的认同相契合,所以我们会“听到我们想听到的,看到我们想看到”。
冯二玲
第364天 无条件积极关注 我的一位朋友,他刚认识我时,正好在和孩子围绕着两件事做无休无止的捉迷藏式的战斗。这两件事是吃糖和看电视。 我这位朋友,他高度近视,所以特别害怕儿子和他一样,虽然孩子现在的眼睛没问题。 他试图为孩子找到各种可能导致近视的因素,然后戒除掉这些可能性。比如说看电视多可能导致近视,所以他让孩子少看电视,他还听说,吃糖多也对眼睛不好,所以不让孩子吃糖。 这是他的担心。但是对孩子来讲,孩子的感觉是,如果他不听老爸的话,老爸就会不高兴,或者不爱他,所以孩子最初试图听老爸的话。但是,看电视和吃糖的诱惑力太大了,老爸的压力又太强,所以孩子发展了各种方式,和老爸打起了游击战。 具体来说就是,当老爸在时,他就不吃糖不看电视,一旦不在他身边,他就疯了一样看电视或吃糖。 我这位朋友为这件事头疼不已,他把这件苦恼事儿讲给我时,我告诉他说:你在对孩子进行一个糟糕的催眠,就是“看电视会导致近视”、“吃糖会导致近视”,而孩子现在又控制不住地要这么做,那么当他这么做时,首先有和老爸对抗的罪恶感和快感,接着又有这样被植入的认识,那很可能,他和你对抗下去,糖吃了电视也看了,最终还近视了。 我的这个解读让他恍然大悟,然后他就不这么做了。后来,当他知道“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概念后,他就开始有所改变,无论孩子做什么,他都能从中发现积极因素,把无条件积极关注做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比如,孩子考试不好,非常挫败,在家里发脾气,那他会先对孩子的负面情绪进行共情。共情后,会对孩子说,你看,你这么生气,是因为太想考好了,那我们就研究一下,以后可以怎样学得更好。 后来,他们移民国外,孩子在融入当地环境时有一年多的困难期,这位父亲更是坚持无条件积极关注。首先是关注孩子遇到的事情,接着寻找什么让他挫败,而挫败感背后的积极动力又是什么,然后去想怎么改变和解决。 他的这个做法起了很大作用,现在他的儿子心态很积极,总能在面对挫败时找到积极因素,在和朋友交往时也能很好地使用无条件积极关注。 关系就是一切,一切都是为了关系,我们不能离开关系而独活。但是,我们的确需要去分辨,一个关系,到底是滋养性的,还是损耗性的。衡量标准就是在这个关系中,有多少无条件积极关注,又有多少有条件关注;有多少“我与你”的成分,又有多少“我与它”的成分。
邢松
做多了就觉得还好。可以在咨询开始的时候做一些解释,更重要的是在咨询的过程中,「真的」是以跟随为主,而不只是说说。 ——周勇 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大多数时候是“听”,而不是“讲”。你出钱,我愿意听你讲,去理解你,你是主角。 但是这里有一个错位,很多人花钱,是希望听建议,希望你是一个更“高”的人,可以给他一些东西,去改变他。所以他说:“我怎么想一点都不重要,我是想知道,您觉得我应该怎么想。" 我自己花了很长时间去理解这个错位。我发现这不是心理咨询的问题,这是整个社会的一种思潮,一种对待人生的态度。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