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大部分人对痛苦的主要误解,是认为一个人正在经历的痛苦仅仅

武李利
大部分人对痛苦的主要误解,是认为一个人正在经历的痛苦仅仅是属于个人的。人们相信自己经历一些伤痛,是因为自己没做好,或是自己不够好,或者他感觉到的恐惧,是因为他缺乏了勇气······于是自责、内疚。 然而这些感觉其实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部分:如果你活着,恐惧终究还是会造访你;如果你活着,愤怒终究还会造访你;如果你活着,悲伤终究还是会造访你······ 没有人能从生命的河流里逃脱。然而却有方法可以穿越它们,学会在河流里游泳。

0温暖
0回答
#
相关回答
冯二玲
第178天 疾病症状~感染 感染是人体生命最常见也是最基本的病症。大部分急性感染发作的症状都是某种炎症,包括从最轻微的感冒到肺炎,到最严重的霍乱、鼠疫和天花。其中的鼠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黑死病”。历史上,黑死病的爆发夺取了欧洲三分之一的人口,对整个欧洲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改变。 而现在,正统医学在感染性疾病治疗已经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一系列化学药物,包括抗生素和疫苗的发明使得因感染而死亡的人数越来越低。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已经不会再感染,而是我们有了更好的武器来对抗它们。 感染之所以难以消除,就是因为它是我们内心的冲突在身体上的显现。发炎的过程,就是内心冲突过程的投影。 我们是怎么感染的呢?当强大而有威胁的疾病侵入人体时,身体的防御系统起而抗拒。这种冲突所呈现的症状包括红肿,热痛。如果身体打败病原,病人就能度过感染。如果病原赢了,病人就会死亡。所以这就是病原与病人之间的战争。 而当我们内心遇到某个问题时,需要做出选择。但不论选哪个,我们都不得不放弃另一种可能。这就会让内心开始冲突。这显现在身体上,就是身体开始遇上病原的时候。之后,当你做了选择后,但内心又无法释怀你的选择时,你的内心冲突就会加剧。比如你和朋友一起遇到了熊,你抛弃了朋友,选择逃跑。虽然,你活下来了,但朋友却死了,你一直不能原谅自己。这时候,你就会感染,如果你一直不能解开这个冲突,你的身体就会败给病原,最后死去。就像很多文学作品里介绍的,主人公因为一直无法解开心结,常常因风寒而死。而只有,你能释怀自己,相信自己的选择没有错。这时候,你的身体就战胜了病原。 只要我们还在选择,我们就会不断冲突。选择某一方,就意味着放弃某一方,所以我们总是缺少某种东西,总是不完整的。只有那些知道人性固有冲突的人,承认自己是不完美的人,才能获得真正快乐的。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应该完美,觉得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成为一个完人,这些人就没有察觉到内在的冲突。但冲突这种状态一直都在,逃避或者没有察觉,都不能解决冲突。最终这种精神上的冲突,最终还是会以发炎的形式在身体中显现。

华燕
当陪孩子做作业时,总是会出现那些说教和责怪的话,甚至会愤怒或者情绪崩溃,尝试去理解自己情绪失控背后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点: 一、发火是因为孩子不符合“我”的理想化期待 首先,源于“我”对做作业有一些理想化的场景,比如孩子回家后会自动把作业拿出来,并在晚饭前自己把作业做完。有了理想化的期待,就会有相应的要求,会过度关注每一个细节,而现实情况往往不符合自己的期待,比如:孩子回家后并不会自觉做作业,甚至反复提醒以后还是做别的事情;孩子不知道作业是什么;孩子打开书本,虽然上课学过,还是不认识书上的字;孩子写字头太低了,握笔姿势不对,笔画顺序也不对;作业没做多久,孩子躺在了椅子上,或者自己跑去拿东西吃… 每当这个时候,“我”会无意识地想要去纠正他的行为,使之符合“我”的期待,头脑里会出现很多“应该”:你“应该”知道作业是什么;你“应该”先做完作业再去玩;而且,“我”会期待在纠正他以后,他就立刻能做到。可现实往往不是做不到,就是孩子会有情绪,觉得妈妈一会儿叫他这样,一会儿叫他那样,很烦,然后拒绝去做。 比如,学拼音和算数,因为他没有任何基础,“我”就在一旁教他,发现反复教了以后依然不会,“我”就会不耐烦。这时候的理想化期待就是“你应该在教了之后就能学会啊”。 “我”还有一种很隐秘的期待,就是“我”牺牲了自己的时间,来陪你做作业,你应该要满足“我”的期待。 二、发火是因为自己和孩子之间未分化 在陪伴孩子作业之前,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一句话,就是“你怎么不像我”。这是小时候妈妈的经典语录。现在想来,“我的孩子应该像我”,这不仅是理想化期待,还是未分化的体现。原来,“我”并没有真正做到,把“我”的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去看待,去对待,去理解。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