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相关回答
萨如拉
解释
刘云清
当我们感知自己的“缺点”时,伴随着什么样的情绪,自责、愤怒、羞耻还是内疚,这些情绪会促使我们做出什么样的行为? 有的情绪可能会导致自我攻击,认为自己很差劲,没有价值,什么也做不好,有这样想法的个体,在人生的早年,往往有着非常严苛的双亲,只要孩子的表现稍有“差池”,就会进行指责或嘲讽,并强行的矫正。 这种互动模式,会成个体内在的一部分,当“缺点”被发现时,严苛的内在就会开始起作用,外在的表现可能是将自己封闭起来,不和外界接触,或是在关系中不停的出让边界,去讨好或付出。总之,就是用各种方式,让自己不舒服。 从某种意义上说,类似的行为是种变向的自我惩罚,而这种方式缓解了面对“缺点”时的羞耻和自责,反而有种不舒服后的快感,失去了改变的动机,因为惩罚已经发生,个体已经付出代价。 接受惩罚有时要比进行转变要容易的多。 而且,这种内在的严苛,往往也会投射出去,在面对爱人或孩子时,去严苛的对待他们,在他人感觉无所谓的事情上,自己却认为是种“缺点”,这必然会造成冲突,进而又会强化某种模式。 可以看到,所谓的缺点,有些情况下,是一种内在的模式,用隐秘的方式去影响着外在的行为,但这些模式在亲密关系和职场上,会导致破坏性的结果,个体甚至不知道自己内心世界发生了什么,只看到了外在世界对他们的反馈。
王昱杰
我们如果真心实意地想改变,那么在思想上就会有强烈的意愿,也一定会给自己设立目标。但是,通过行动进行改变就一定会离开自己的舒适区,离开舒适区就会感到不舒服、不适应。人都是追求快乐、逃避痛苦的,所以我们的想法至关重要,我们一定要把持续的行动和快乐联系起来。 所以,我们在行动的过程中一定要有积极的思维方式,不舒服的时候要意识到自己已经发生积极的变化了,这时候就会感到快乐。我们把行动和快乐联系起来,才能给行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永不间断地指导我们持续行动。
蒋营宜
亲密关系的最终指向—— 从来不是彼此补偿,而是自我成长。 诚如在《少有人走的路》里,派克所言: “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伴侣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所以大胆去爱吧!
周庆红
◎情感敲诈 爸妈生你养你不容易,你怎么还不去做×××? 你看你把你妈妈的头发都气白了,你还不赶紧去做×××? 要不是为了供你上学,爸爸妈妈早就过上好日子了,你还要这样对我们! 我的朋友黄从小到大都深受父母的唠叨之苦。他经常愁眉苦脸地跟我说:“我感到我欠父母的债一辈子都还不完!” 黄遭遇到的,是中国亲子关系中最常见的心理操控术——情感敲诈,父母一方面以受害者的姿态在道德和良知层面上指责、攻击子女;一方面利用子女的内疚感迫使子女顺从和满足自己的需求。 情感敲诈对于我们幼时的宝贵天性具有威力十足的打击。作为儿童,我们的天性是充满“魔力幻想”的,我们会认为自己说的某些词语、做的某些手势或者行为真的会改变现实,就像在英文中,有句儿童之间口口相传的谚语:“踩裂砖块,妈妈背断”(Step on a crack, break your mother's back)。而父母情感敲诈的做法,往最糟糕的方向鼓励和强化了这种魔力幻想。当父亲或者母亲说“都是因为你,所以我才……”时,作为儿童的我们会真的认为是自己的某个行为才造成了父母的生活不顺、衰老或者贫穷。因此,我们会陷入极度的恐慌和内疚之中,认为自己是家庭中一切不幸的来源和开端。 同时,情感敲诈以恐吓、贬低子女的个人价值为代价,来神化父母在家中的权威。由于相信了自己是“导致”父母生活不幸的罪魁祸首,我们会感到自己永远都不够好,永远都偿还不了亏欠父母的债,我们必须要不断地努力达成各种各样的目标才能“赢得”父母的爱。然而,健康的父母之爱是不需要条件的。孩子从未主动要求降生,是父母将孩子带到世界上来的。因此,父母对孩子的爱和滋养,是上天赋予父母的责任,也是每个孩子应当享有的权利。
刘妍
智者说:“宇宙中存在着推动事物向着更好的方向不断成长发展的宇宙的意志。” 万物本为一体,意识一直都在流通,善意也是如此,就像空气一样,从自己这里流出,最终也会回归到这里。所以说和善待人,收获人心,困境时他人也会相助;善待万物,积累善报,危难时上天自会庇佑;善言虽微,但能温暖人心;善行虽小,却能利于万物;善念虽不得见,但拥有强大的能量,决定着人生的道路和方向。 余生,愿你我始终心存善念,善待他人,善待万物,心中总有他人,脚下常有后路。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