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有时我们总不经意地把自己的的问题放到无限大,当我们出丑

王丽华
有时我们总不经意地把自己的的问题放到无限大,当我们出丑时总以为人家会注意到,其实人家当时会注意到,事后马上就忘了。 没有人会像你那样关注自己,“聚光灯效应”只存在于你的头脑中,而非真实情况的反应。

0温暖
0回答
相关回答
梁春霞
焦虑会引发强烈的生理唤醒和肌肉紧张。我们只要持续感到有威胁(真实的或想象的),就会保持紧张和生理唤醒的状态。大脑的恐惧中枢向我们的身体发出信息,让我们保持警惕并准备好行动,因此我们会本能地保持高度警惕。出于这个原因,在极度焦虑的状态下放松身体是很困难的——大脑一旦感知到高度危险,就会抗拒放松。但在中度焦虑状态下,深度放松是可以实现的。 定期练习深度放松——理想的频率是每天两次——有助于降低生理唤醒,并向我们的大脑反馈“放松是安全的”这一信息。经常这么做有助于终止过度警惕和生理唤醒状态,从而更长久地减少焦虑。 定期放松让我们意识到自己平时承受的紧张,这样我们就更容易在紧张升级之前辨识并有意识地缓解它。深度放松与我们结束了一天工作后休息、散步或听喜欢的音乐时体验到的正常放松并不一样。深度放松是更深入、强烈的状态。随之而来的生理变化包括: ◇ 心跳减慢。 ◇ 呼吸放缓。 ◇ 血压下降。 ◇ 肌肉放松。 ◇ 耗氧量(代谢率)下降。 这些变化和战斗—逃跑反应过程中发生的变化相反。我们进入一种深度放松的状态,就会扭转战斗—逃跑反应引发的身体变化,从而驱散随之而来的不适症状。事实上,深度放松和深陷焦虑是几乎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深度放松练习是一种有效的技巧。经常做深度放松练习,有助于减少过度警惕和生理唤醒的情况。定期练习能提高我们控制焦虑的能力,不仅能立即减少焦虑,还能让我们在心理上受益。

曾媛
胡星星
咨询师的建议 来访者往往因为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来咨询,总是会期待咨询师能针对自己遇到的困境给出建议:“老师,…该怎么办?” 但本质上,咨询工作是“助人自助”,通过咨询师与来访者的交流和探索,找到来访者自身的资源,解决自己的现实问题。终究,来访者才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咨询师则需要引导来访者去思考,从而帮助来访者学会解决办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不是告诉来访者一个具体的答案。 那么问题来了,少数来访者觉得是个“坑”,当咨询师不能为来访者提供这个“捷径”的时候,来访者感受到的是咨询师的力量不够,也就是咨询师无法承接来访者强烈的心理需求。我还感觉,对于来访者提出这个需求背后的更深层次的核心,这可能也就是来访者现实关系中的常态模式,会给别人带来压力,咨询师只有扩大自己的心理容量,才能真正理解和回应来访者。 当然最头疼的事就是来访者简短的几句文字留言后,就开始问咨询师“老师,你只要告诉我,怎么做?”逼问既不知前因也不知后果咨询师给自己判断。 面对这种情形咨询师给不给建议,还得分情况。心理咨询工作中包含了心理教育功能,对一些常识性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提供一些建议未尝不可。如果来访者让你给他建议,是他明明知道怎么做,而要咨询师来替自己做决定,不想承担决定的后果,那这样的建议是坚决不能给的。给不给建议还是以对来访者有益为宗旨,给的建议要有建设性。 好了,给不给建议,什么时候给建议,给什么样的建议等等这些问题不是单纯的技术操作的问题,其实也没有模板化的标准答案,关键是你需要去觉察这些临床操作背后你是基于什么样的动力、判断和原理,是因为自己强烈助人热情的驱动,还是以来访者利益为出发,还是基于某个理论视角等等。这远比单纯地给出咨询师应不应该直接建议这件事情,更值得深思。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