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习惯「假性亲密」的人,在幼年时,往往是一个需要在情感上「

吴春艳
习惯「假性亲密」的人,在幼年时,往往是一个需要在情感上「照顾」父母的人。在还没有能力照顾别人的孩童时期,他/她们就已经被要求优先「满足」别人的需要,却无法表达自己的需要。 对一个孩子来说,最害怕的事情就是被父母抛弃,哪怕自己的父母是情绪虐待型的父母,他/她也会想办法维护自己跟父母的关系,这就造成了一种角色互换——本该被照顾的孩子,成为了父母的「照顾者」:  ◍ 父母情绪低落,孩子想办法让父母高兴; ◍ 父母很焦虑,孩子就要掩饰自己的恐惧; ◍ 父母的自尊不稳定,孩子就要做点什么,让父母觉得自己有价值; ◍ 父母回应不了孩子的情感需要,孩子就会抑制自己的情感表达。  在这个模式中长大的孩子,也可能会把「角色扮演」的防御机制转移到亲密关系中。 因为太害怕失去和被拒绝,抵御这份害怕就成了比面对真实更重要的事——所以,他/她们会花更多的精力来管理「不确定的风险」,而不是表达真实的情感需要,「被看见」,建立亲密感。 如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所说,“我们无意中创造了一个「虚假的自我」,将我们欠发达的「真实自我」埋在内心深处,以确保它的安全。”

0温暖
0回答
#
相关回答
李有军
生活中,无论学生还是成人都有“托延”的倾向,如喜欢先玩一会然后再做事或先做一些简单轻松的事然后再做必须要做的事情。究其原因是:娱乐游玩是轻松和愉快的,而工作或学习则是费力和枯燥的。此时,如果能把顺序颠倒一下,即先学习/工作后再娱乐休息,并把娱乐休息当做的奖励措施,这样就会大大的提高工作学习的效率。如果学习工作任务多、耗费时间太长,你无法做到把全部任务完成后再娱乐休息,那么则可以把整个任务划分为2-3个模块,在每个模块完成后再安排一部分娱乐休息时间,即学习/工作—娱乐休息—学习/工作—娱乐休息…… 生活中,我们会有许多任务必须要完成的,而这些任务是由他人决定或布置的,它们往往有时间和质量要求,我们把这些任务称为“紧急任务”;同时,如果你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报负,那么你就会给自己另外安排一些更为重要的任务,我们称之为“主动任务”。面对这二个任务,你会如何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呢? 一般人都会选择先完成“紧急任务”,这是因为他人安排的任务有时间和质量要求,如果不能及时完成,就可能受到批评和惩罚,此时只有按时完成才能缓解自己的焦虑情绪。但遗憾的是,面对枯燥困难的紧急任务,很多人迟迟都无法定下心来开始工作,越着急就越做不来,这时不妨先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任务,再做紧急的任务,因为重要任务是自己制定的,没有强制的时间限制,也没有紧迫感,这样不仅可以使自己放松下来,而且还能专注高效的完成紧急任务,也能很好的完全重要任务。可见,时间就是这样被挤出来的,理想也就是这样逐步实现的。 生活中,我们会面对许多不得不做,但成功把握不大,而且又费事的任务,这时人们就会产生畏难心理,不愿意面对,总是有意无意地回避它。而且有的人还会担心,万一自己做了却不能成功,会打击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时你需要把要完成的目标、需要做的事情罗列出来变成具体的任务,你可以根据这些任务逻辑确定任务的顺序,并估计每个任务耗时长短,以制定每个任务完成的时间限制。要知道,把目标转化成具体任务,并规定每个任务的时间限制,这时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好处:其一,把巨量任务化整为零,一次能够搞定一个任务,你就有了完成任务的信心,也更容易面对这些任务坚持下去,最终实现自己制定的目标;其二,给每项任务以日期和时间限制,能够激发你完成任务的紧迫感,以促进任务得以按期完成。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