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陪伴,其实是一种『高维』能力 图中这首诗 讲出了陪伴的真
葛欣
陪伴,其实是一种『高维』能力 图中这首诗 讲出了陪伴的真正内涵 陪伴,是用心倾听,而非用脑分析 “用心”需要训练
0温暖
0回答
相关回答
张潇
先看到自己,再看到他人。 先倾听自己,再倾听他人。 先照料自己,再照料他人。 先尊重自己,再尊重他人。 先理解自己,再理解他人。 先学会爱自己,再爱他人。
姜丽敏
我们对待情绪的惯性模式是:不接纳负面情绪,通过头脑里的自我说服、自我开导来缓解。但久而久之,会发现那些情绪有时候并不是真的被疏导,而是积压在心里了,甚至被压进更深层的潜意识,换一种方式来控制我们。 现在我们尝试使用新的方法来应对情绪:不评判、不否定、不控制情绪,而是通过直接感受身体的变化来使它慢慢平息。 与情绪相处,需要三个步骤: 觉察-感受-探索。 首先是在情绪来临的当下,对它升起一个觉察,自己意识到自己在情绪中。 其次,不带评判地感受身体,让情绪流动起来,找到出口,得到疏导。 最后,尝试去觉察触发自己情绪的按钮是什么,为什么这件事、这个人、这种处境,对我来说这么难以接受?为什么我被激起愤怒、委屈的情绪?进而探索自己的内在模式。 有了这样的觉察,我们的情绪按钮就不会那么轻易再被触发了。身心也会越来越健康、平静、喜乐。
王义丽
是个人样,是不是就不用反思有没有活出个人样?否则哪里的潜能无限 是个妻子和母亲,丈夫和父亲,是不是就不用反思有否有这个素养和能力?要不然不会高达80%的离婚率 是个共产党员,是不是就不用怀疑ta会不会腐败?要不然这个不存在人性的问题 人的自我怀疑和批判精神,自己是自己唯一的敌人。
宋艳
受到保护的安全感 产生这种安全感的条件,首先要存在一个或大或小的威胁,其次要存在一个保护者,且受保护者要相信这个保护者确实可以保障自己的安全。 如果不存在威胁,那么尽管现实很安全,人也不会产生安全感,当然此时也不会感到不安全。 当存在威胁时,人会关注自己有没有受到保护。如果受到了保护,就会关注这个保护是不是足够可靠。如果判断这个保护是可靠的,就会产生受到保护的安全感。 大概在一岁多时,幼儿会产生受保护感。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积极地探索世界,同时也会遇到一些威胁时(比如遇到陌生人、狂吠的狗、汽车从面前开过)如果能及时获得保护,就会产生受保护感。当幼儿在游玩时能在视线内看到保护者,也同样可以产生受保护感。如果保护者格外强壮,或是有气势和威严,或是幼儿看到保护者战胜了威胁的场景,那么其受保护感就会更加强烈。 幼儿之所以喜欢“举高高”的游戏,就是因为这个游戏中有一点危险感,但他们又能获得保护,他们可由此强化被保护的安全感。 成人之间,类似的游戏也可以起到同样的作用。例如:有的男性喜欢带着女伴飙摩托车。尽管这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危险,但如果结果是安全的,女伴就会产生被保护的安全感。也就是说,在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前面的危险越大,后面的安全感反而会越强烈。 因此,受保护者甚至会有意无意地故意制造危险,以求获得更强烈的安全感。 如果在这样的危险中,保护者没能保护好受保护者,那么受保护者的这种的安全感就会被彻底击垮。
王倩倩
冯二玲
社会学家孙立平提出过一个概念:底层沦陷。 “如果你身处底层,就很容易陷入一种互害模式中,大家你踩我我踩你。把大量的精力用来伤害对方,没有精力去提升,谁都没有办法逃离,最后集体陷入一种沦陷之中。” 费尽手段阻挡别人前进,是一种典型的弱者心态。 留个位置,就是上山的路能留一条道给别人,这是一个人的格局。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年轻人问上帝:“天堂和地狱到底有什么不同?” 上帝不答,分别带他去天堂、地狱参观。 只见地狱里,一群人围着一大锅肉汤,却饥肠辘辘,瘦骨嶙峋。 每个人都有一只可以够到肉汤的长勺,但过长的手柄让他们无法吃到嘴里。 而在天堂,同样的长勺和肉汤,人们却红光满面。 因为此处,人人都懂得喂食他人。 人与人之间都是相互的。 你今天给别人留位置,终有一天,别人也会反过来成全你。 世间舞台很大,容得下你我各展其才。 层次高的人,懂得成就他人。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