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喜乐的心乃是良药,忧伤的灵使骨枯干。 情绪对我们万分重
冯二玲
喜乐的心乃是良药,忧伤的灵使骨枯干。 情绪对我们万分重要,经营情绪,学会转念,重新建构我们遭遇的事情,任何事情有它的阴面,也一定有它的阳面。觉察自己的内心,让自己在磨练中获得内心的安静与平和,自己给到自己安全感。
2温暖
2回答
冯二玲
温暖了
评论
咨询师
任洪芝
4年前
相关回答
孟凡臣
想毁掉孩子很容易: 想让他自卑,你就多打他; 想让他内向,你就多唠叨; 想让他胆小,你就多恐吓; 想让他叛逆,你就多控制; 想让他厌学,你就多让他刷题; 想让他专注力差,你就多干扰! 知道你为孩子做了这么多,为什么孩子却这么恨你了么? 因为你把他逼到了绝路上,还怪他没有出息。最让他无助的是这一切还都有一个华丽的外表——爱的名义,他们的情绪没有出口宣泄,只能选择去伤害自己……
王威方
《悉达多》是德国作家黑塞的作品,篇幅不长,只有100多页。这是一本有佛教味很浓的书,主人公悉达多的人生经历和内心挣扎在我们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因此好理解,能产生共鸣。 悉达多是婆罗门之子,生活优渥,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他不快乐,他想离开家去寻找自我的真相,父亲不允许,他就站着不动,站到两腿发软,父亲没办法就答应了。 这种年轻的倔强,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不顾父母劝阻的任性,我们好像都有过。 临走时,父亲对他说:“如果你在森林里找到了幸福,就回来和我们分享,要是你找到的只是失望,就回来和我们一起敬奉神灵。”父母都这样,舍不得又阻挡不了,就说:“家的大门永远为了敞开着,混的不好就回来,爸妈养着你。” 他和几个僧侣一起在森林里苦修,然后去追随佛陀乔达摩,听他讲经,但他说佛陀的学说里缺了什么。所以他没有皈依他。 就好比有人对你说:你要听话,我都是为你好。你就是听不进去,因为你不知道这个道理怎么来的?它好在哪?和自己有什么关系? 原来佛陀也遇到过世界上最难的事情“把自己的思想装到别人的脑袋里”。以后,当我们无法说服一个人时,想想佛陀,也就放下了。 悉达多坠入红尘,他认识了一名女子和富商,他们教他情爱和做生意,让他品尝了权势、财富和肉欲的滋味,过了几十年声色犬马、贪婪的世俗生活,父亲和乔达摩的教诲都被淹没在滚滚红尘之中。终究,他没爱上这样的生活,他烦躁不安、无故发火,再然后他抛下所有的财富和女人,走了。 我们很多人不也这样吗?突然有一天厌倦了现有的工作或生活,向往诗和远方,大胆的就写个假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走了。 悉达多老了,他有些心灰意冷,想结束生命,这时大脑冒出来了一个“唵”字,它是佛教一个咒语,好像能激发人做好事的念头。 这就像一个站到悬崖边上的人,突然想到自己未尽的责任,赶紧悬崖勒马,回头是岸。所以我觉得人一定要有责任心,心里要装着一些人,关键时刻它是救命稻草,爱人,是爱己的唯一之道路。 悉达多又回到孩子的状态,两手空空,胸中汹涌着快乐,他对这样的自己很满意。他说:“尘世欢愉和财富不是什么好东西,这我在孩子时就学过了,可是我现在才有了体验。现在我明白了,不仅是脑子记住了,而是亲眼目睹,心知肚明了。” 我们很想用所谓的经验让孩子少走弯路,但很多时候,动用所有感官,每一寸肌肤去经历人生,却是他们的必经之路,只有体会了生活之壮阔,才
黄芳
德国心理学家艾里克·弗洛姆说:“原生家庭亏欠你的,你最终要靠自己找回来,即使不能原谅,也要学着放下,最后与自己和解。” 我们无法改变原生家庭,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 就如蔡康永的一句话:“爸妈的语言暴力对你来讲能够伤你到什么程度,其实决定于你想要被伤害到什么程度。这是可以由你自己来决定的 没有完美的家庭和父母,我们能做的,唯有逃离原生家庭的禁锢,摆脱原生家庭的枷锁,完成心灵的自我修复。
郑洁
请和孩子站在一起,打败问题;而不是和问题站在一起,打败孩子。
刘世淑
一个家庭最大的富有是有一个人格健全的孩子。培养这样的孩子要注意三点: 第一个叫安全感,来自于0~3岁妈妈的养育 第二个叫归属感,是3~14岁父亲的功能,包括给孩子建立规则。 第三个叫价值感,价值感缺失的孩子会向外求认可求关注,吹牛炫耀,打鼻环,纹身等。 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0~3岁、3~7岁、7~14岁、14岁到18岁,我们把它称之为人格转折期,如果孩子安全感缺失,归属感缺失,价值感缺失,他内在就是一个乞丐。就会出现依赖型人格,自恋型人格、偏执型人格等等。
喻忠菊
真诚的接纳、包容、善待每一个人,每个人缘起不一样,修习充分尊重这种差异性,才能够合和共处。 我们都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我们内心所认定的“事实”,往往未必是真相。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