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倾诉,是基于想要被安慰、被理解、被接纳的期待。如果得不到
朱艳秋
倾诉,是基于想要被安慰、被理解、被接纳的期待。如果得不到共情,处于悲伤中的人就会关闭自己讲述的通道,与外界隔阂。
0温暖
0回答
#
焦虑怎么办
相关回答
王义丽
现在是本末倒置的传统教育
于敏
拖延心理指个体受逃避压力、缺乏动力、害怕任务难度等因素影响,把该及时完成的任务不断往后推,即便清楚会有不良后果,也难克服这一行为惯性。 就像学生小张,明知要早早完成论文,却总先干些无关事,拖到快截止才匆忙写,还怪时间不够,不利于提升学业质量。 那怎样克服拖延心理呢? 正视任务详情:剖析任务内容要求,使其清晰有条理,减轻对难度的惧怕,增强完成信心。 定合理期限:设比实际截止更早的时间点,拆分大任务为小任务,逐个攻克,增添紧迫感。 建奖励机制:按时完成小任务或克服一次拖延,就给自己奖励,保持积极状态。 认清拖延心理,能帮我们调整行为,更有效地达成目标。 有的人拖延,还与他的情绪感受有很大关系,为了逃避过去曾经经历过的恐惧,抗拒,痛苦,的体验,而拖延, 这就需要运用改变以往的痛苦经验的技术,先改变以往痛苦经验,再实施完成现实计划。
石萍
如果从小被母父批评多了,自卑,你当说他不的好时候,他一第反应是“你为认我不好”,其实心内是什么“我自己够不好”,重叠了去过的一些苦痛的经历,所以过通发火指向人别来缓解自己痛的苦。
冯二玲
一亲一疏 夹山善会禅师和定山神英禅师边走边谈论法义。 定山禅师说:“人在生死流转中,若能时时体会世间一切皆虚妄,连佛性也不执著,就能超越生死。” 夹山不甘示弱,也表示自己的见地:“人在生死流转中,若能当下看见自己的佛性,就不会被生死所迷惑,就能超越生死。” 两人一起上大梅山拜见大梅法常禅师,并陈述各自的见解。夹山问大梅法常禅师:“我们两个人的见解,不知道谁的才对?” “一亲一疏。”意思是一个说得比较对,另一个说得比较差。 夹山问:“是哪一个人比较对呢?” 大梅法常禅师回答:“你们先回去吧,明天再说。” 第二天一大早夹山禅师又去追问大梅法常禅师:“到底哪一个人的论点比较对?” 大梅法常禅师大喝:“对的人不会来问,来问的人就是不对。” 禅是超越两边,不立不废,直指人心的法门。夹山认为超越生死,必须心中有佛,定山认为解脱生死,连“佛”的概念都要空除。一有一无的说法,就好比说“只剩半杯水”和说“还有半杯水”,只是观点不同而已。 夹山不明白,非要问个对与错,于是落入言语、思想的分别,难怪大梅法常禅师要呵斥他不对了。禅一问是非对错,当下便落入二元对立。因此,学禅者如果还执著于好坏、是非、对错、大小这种种差别相,就会与禅心相违,背道而驰。
张迪
情结一旦产生,它引起的活动大多是自发的。在我们的感觉中,仿佛这个情结是一股力,迫使我们按他的指挥行动;仿佛这个情结是一个“心里的小人”,他在驱使着我们做他让我们做的事情。正如荣格所说“不是人支配着情结,而是情结支配着人”(卡尔文·S·霍尔,沃农·J·诺德拜.《荣格心理学入门》)。
贾素凤
人生没有那么多的为什么,放下执念,多去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看看书,写写字,也可以暂时离开家看看外面的风景……,尽量对自己好一点!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