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我允许任何事情的发生, 我允许事情是如此的开始,

常小莲
我允许任何事情的发生, 我允许事情是如此的开始, 如此的发展,如此的结局。 我知道所有的事情都是因缘和合而来。 一切的发生都是必然。 若我觉得应该是另外一种可能, 伤害的只是自己。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允许。 我允许别人如他所是, 我允许他会有这样的所思所想。 如此的评判我,如此的对待我, 我知道他本来就是这个样子。 在他那里他是对的, 若我觉得他应该是另外一种样子, 伤害的只是自己。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允许。 我允许我有了这样的念头, 我允许每一个念头的出现。 任它存在任它消失, 我知道念头本身本无意义,与我无关。 它该来会来该走会走, 若我觉得不应该出现这样的念头, 伤害的只是自己。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允许。 我允许我升起了这样的情绪, 我允许每一种情绪的发生。 任其发展任其穿过, 我知道情绪只是身体上的感受本无好坏, 越是抗拒越是强烈。 若我觉得不应该出现这样的情绪, 伤害的只是自己。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允许。 我允许我就是这样的表现。 我表现如何就任我表现如何, 我知道外在是什么样子只是自我的积淀而已。 真正的我智慧俱足。 若我觉得应该是另外一个样子, 伤害的只是自己。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允许。 我知道我是为了生命在当下的体验而来, 在每一个当下时刻, 我唯一要做的就是 全然地允许, 全然地经历, 全然地享受, 看,只是看, 允许,一切如其所是!

2温暖
0回答
刘学影
温暖了
相关回答
冯二玲
第569天 大部分厌学家庭中都日积月累地存在着亲子关系的冲突,在这些家庭中,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情绪和需要时,都习惯采用轻蔑、忽视、人格攻击和指责、生硬的讲道理的方式来回应。我们将这四种亲子沟通方式称为厌学现象肇事的四大金刚。 1、轻蔑。是指父母或家人在面对孩子因为学业而产生的负性情绪时,不但不安慰,反而采取鄙视,贬低孩子的能力的方法去刺激孩子。一个因为学习压力或挫败感,而满腹委屈的孩,在最期待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安慰时,如果接收到的却是来自父母鄙夷的眼光和回应的话,最直接的感受会是心痛、委屈还有愤怒。因为几乎每个孩子终其一生都在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所以来自父母的蔑视也是最具有杀伤力的。 2、忽视。有的家长则是对孩子的情绪采取视而不见的忽视态度,装作什么事都没发生,或是根本就不把孩子的情绪当回事儿。这一类家长的口头禅是,这没什么。不去想它就好了。这跟你的学习有什么关系啊?这样的回应方式,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好像根本不值得被别人关注 极易使其产生孤独感,或是对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产生绝望和不信任。许多孩子的情绪和需要常年得不到父母的回应,只能压抑在心中。而情绪长期压抑,势必需要一个发泄的出口,不少孩子便会在某一次学业成绩不佳,学业压力骤然升高,或是与同学,老师发生冲突时爆发,甚至患上精神障碍,无法继续学业。 3、人格攻击和指责。 当家长看到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佳时,第一反应并不是帮孩子澄清问题所在,或是安慰孩子。而是将这些事情上升到对孩子人格评价,攻击和贬低的高度,这些家长几乎看不到孩子的优点和努力。中国传统教导父母要用指责孩子的方式去刺激他们成长,却很少告诉父母应该怎么去表达对孩子的欣赏。这样激将的方式其实很难凑效。试想,如果你身边的人每天都把你贬的一文不值,就好像每天都用人都有人用一块儿大石头压在你身上一样,你连腰杆都直不起来,每天活在自我否定中。你还会相信自己能成功吗? 4、讲一些用处不大的大道理,还很自我感动。当孩子和同学,老师有冲突和学习压力时,向父母求助。但父母每次都不愿意听孩子把烦恼说完,就开始讲道理,而且一讲就是一两个小时。所以后来,孩子就不愿意再跟父母说话了。因为道理都是空的,不但没用,还让孩子更烦。再后来,有的青春期孩子因为同学老师关系和同学竞争压力,心中苦恼又无处发泄,无人理解就会迷上游戏。迷上游戏后,父母又觉得是游戏公司的滔天罪恶,但是却没有意识到,对孩子来说,世间除了游戏再也没有让他彻底放松了的事物了。

田小满
为什么孩子越夸越差? 我们都听过一句很政治正确的话: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夸奖等于鼓励,鼓励带来教育的成功,这个公式似乎成了教育真理。但是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这也许是个坑娃的公式。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曾在纽约的20所学校,对400名孩子进行了一次长达10年的实验。她先让孩子们完成一个非常简单的游戏拼图。然后把孩子们分为两组,第一组孩子,受到了“你很聪明”的表扬,另一组孩子受到了“你刚才一定很努力”的表扬。 注意,“你很聪明”是个评价标签,“你刚才一定很努力”是对行为的具体描述。接下来,心理学家给孩子们设定了难度比较大的游戏拼图,让他们自己选择一种拼图,事情变得有意思了,被夸努力的一组孩子都选择了难度比较大的拼图,被夸聪明的一组都选择了比较简单的拼图。 下一轮实验,拼图的难度更大,没有一个孩子完成。但是,两组孩子的表现却大相径庭,被夸努力的一组孩子都在积极尝试用各种方法进行拼图,而被夸聪明的一组孩子全程表现得非常紧张,在发现失败后表现得非常沮丧。 最后一轮实验,这次的拼图和第一次的拼图一样简单,结果令人吃惊,被夸聪明的孩子分数退步了20%,被夸努力的孩子进步了30%。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心理学家解释说,当我们夸孩子聪明,就暗示了他们聪明是最重要的,为了保持“聪明”,孩子会避免失败,如果失败,他们会备受打击。当我们夸孩子努力时,是在告诉他们努力是最重要的,只要努力了,失败也没关系。所以,不假思索地乱夸孩子,可能会打击孩子呢。 如何正确有效地夸孩子呢?建议父母具体地给予鼓励和夸奖,不要泛泛而夸。例如“儿子今天一回家就专心做作业,很自律!”“闺女你这篇文章,成语用得很恰当。”给孩子具体的引导,聪明的孩子就会准确理解父母的用意,向这个方向成长。

冯红艳
接“不乱之恋”的来访感触 最近几天在线上碰到几起不论之恋,有儿媳妇讲述与公公的特殊关系的、有儿子讲述与母亲特殊关系的、有母亲讲述与儿子特殊关系的、还有姑爷和丈母娘特殊关系的。这样的特殊人群其实很难与他人建立信任关系,如果建立信任后也会把内心压下的痛苦倾倒而出(当然,防御无时无刻不在)。 如果能建立信任关系一定要好好守护这些来访,也许你会是他世界上难得的光。 血缘关系越近其实越很难表达内心的苦楚,越沉溺其中其实也会在某个时刻更恨这种不能自拔、无法选择的状态,爱因为太过复杂纠缠不清,找不准自己应该是个什么样子。欲望、情感、理智是相互打架的,欲望的纠缠、情感的堵塞、理智知道这种关系与大环境的冲突,越是沉浸欲望越是被众多道德的枷锁束缚,世界会在这些无形的枷锁下限制的越来越小,压迫得让人无法呼吸。 我想任何人被压缩在一个很小的环境里都是希望走出去的,而外界的每一句评判都可能是刀剑,带来的都会是伤害,不敢被人知道也不敢走出去。 与来访沟通的时候觉得来访缺的情感要么帮他们找到、要么给予,只要缺的东西补充上了来访也就会往前走了。情感好像是粮食,吃饱了才有力气往前探索。而瘾,不管是什么瘾,如果这个瘾带人坠入黑暗,萎缩在窄小的空间,那么瘾背后带来的伤害人都是有感受的,都会在某个时刻想要脱离,期待走上自己人生轨道,期待有人给予情感上的粮食。 也许咨询师提供的是一个带着阳光的空间,可以自由呼吸的情感流动的状态,有别于欲望,依然接受和爱来访的状态。 “希望每个人都被温柔以待,”很多时候是很难做到的,从我自身来看,我不一定都能做到理解,我无法做到佛那样的包容,我有自己的观点和人生态度。我能做到的是接受这样的来访,试着理解和走进。我头顶上悬着一根鞭子,告诉自己每个人都有他的经历和不容易,需要被看到。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