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跟自己的心在一起 跟自己的身体在一起 跟自己的呼吸在一起

郭佳丽
跟自己的心在一起 跟自己的身体在一起 跟自己的呼吸在一起 跟自己的感受在一起 就是最好的 我们常常忙着定义症状 常常忙着解决症状 可是却从来不看看症状原本的样子 任何的症状 都是因为没有做自己 当你能够觉察自己 当你能够觉察症状 认真去看看它原本的样子 听听它带来的信息 症状自然就会消失 你就学会了跟自己在一起 你就学会了做自己

1温暖
0回答
s
温暖了
#
相关回答
冯二玲
第229天 习得性无助及其启示 大约30年前,当时还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读研的马丁塞利格曼进行了一项实验,实现了人类心理学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 塞利格曼博士观察了若干次电击狗的实验,他发现有些狗完全没反应,他们只是躺下来忍受痛苦,当时心理学领域还没有一种理论能够解释这种现象,为了弄清楚为什么有些狗直接就放弃了,赛利格曼精巧的设计了两个阶段的实验,在第1个阶段A组的狗被背带绑住并受到轻微电击,他们可以用鼻子去按控制杆让电击停止,很快他们就学会这样做了。 B组的狗也是被同样的背带绑住并受到同样的电击,但他们无法让电击停止,这些狗只能忍受痛苦,C组是对照组,C组的狗被背带绑住,但没有受到电击。 第2天塞利格曼进行实验的第2阶段,他将这些狗逐个放进一个叫做穿梭箱的装置里,这个箱子中间立着一块低矮的挡板,每只狗都被放到挡板的一侧,被受到轻微电击,他们只要跨过矮挡板跳到另一侧就能停止电击,A组的狗(可以控制电击)和C组的狗(没有收到电击),很快就明白怎样跨越挡板,摆脱不适。但B组的狗(不能控制电击)则有不同的反应。他们躺下来呜咽啜泣,没有尝试逃脱。赛利格曼等人发现这些狗学会了无助,这一行为几乎摧毁了他们采取行动的干劲儿,此后科学家还发现猫、鱼、狗,大鼠、蟑螂,小鼠和人类都能学到这一特性。习得性无助就是将“做什么都没有用”这个想法内化,从而削弱了一个人的掌控感。 那么这个发现有什么启示呢? 成功的经验让人再次尝试,进而获得成功。失败的经验,让人放弃努力,从而再次失败。所以教学也好,培养孩子也好,带领员工也好,一定要让他们体验成功。因为只有成功,才能够让他们继续努力,从而取得更多更大的成功。

冯二玲
第146天 维持积极关系的5个沟通策略 什么样的沟通有助于维持关系的满意度呢?作者引用了其他研究者的成果、列出了五个策略: 1)积极性:意思是,保持关系的氛围是有礼貌的和积极向上的,同时避免批评。比如当孩子说“不想上学时”,如果父母的反应不是恼羞成怒、批评指责,而是心平气和、真诚倾听的话,孩子就更有可能进一步说出自己内心的苦恼。亲子咨询中,经常是:“孩子的话能够说出来,父母的话才能听进去。” 2)开放性:意思是,真诚坦率地说出你的感受、想法和需求,而不是评判对方。比如,说“你说不想去上学,妈妈有点担心”,就比说“你不想上学想干什么?不上学以后怎么养活自己?”要更有助于进一步的沟通。 3)保证:是指从语言和非语言的层面上,让对方知道他对你来说是重要的,你是忠于这段关系的。仍然用“不想上学”的例子来看的话,妈妈接下来可以说:“虽然我有点担心、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你是我最珍爱的孩子,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妈妈一定和你一起面对!” 4)社交网络:这个策略是说,关注彼此的朋友、家人和和亲人。比如,妈妈可以继续询问孩子,与同学的关系还好吗?班里有没有其他人也不想上学呢?爸爸妈妈或者老师是不是让你感到压力太大了?这么做的好处是,让孩子真实接收到妈妈的关心、而不是打击和否定。沟通双方共享的网络越多,关系也越稳固。 5)共享任务:这个策略是指,帮助彼此打理生活中的琐事和义务。这一条,功夫主要在日常,如果放到上面的案例中,妈妈可以这么说:“你希望妈妈为你做些什么呢?”——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是孩子,听到这句话,内心会不会觉得被支持和温暖到了呢?不仅是亲子之间,夫妻之间、同事之间也一样,它可以让沟通双方成为队友、而不是对手。 上面的五个策略,如果运用得当,关系就能够积极地维持下去。但再稳固的关系,也会遭遇严峻的考验,有时来自外在压力:比如工作、财产、第三者等;有时来自两人之间的差异和不同意见;还有的时候来自关系越界,比如:破坏了关系中的承诺和忠诚、疏离、情绪化、言语或身体的攻击等。 要修复关系,首先第一步是讨论越界行为,例如:“你昨晚当着大家的面对我吼叫,这真的让我很尴尬。”接着,尝试重新开始,承认自己的过失、改变沟通动力。所谓改变沟通动力,就是:当沟通和关系陷入困境时,放弃无效的沟通模式,换个角度看问题。

那晓旭
每个人身上都带有若干心理情结。专以客观科学方法研究“移情作用”的心理学家鲁伯斯基发现,对大多数人而言,在他们心理情结中有某些特别敏感、一触即发、人际杀伤力特别强的“超级按钮”,就称为“核心情结”。 每个人的核心情结不同。有的人是怕“被批评”,尤其从小被父母“说”得太多的人,只要别人给他一点改进意见,即使是善意的,便足以使他变成“刺猬”,准备应战。有的是怕“被看轻”,从小饱受被忽视之苦,长大后别人不采纳他的意见时,便犹如身受奇耻大辱,血脉贲张,激动不已。有的人极怕“被抛弃”,因小时父母离婚,父亲或母亲弃家而去,于是长大后在情绪上与行为上紧紧抓住自己的配偶或子女,不让他们有自己的心理空间。这样的人潜意识中缺乏安全感,对所爱的人是否会留在身旁没有把握,因而,他的核心情结是如何使配偶与子女委身于他,不断以爱的承诺带给他安全感。有些人的与上述“怕被抛弃”的人正好相反,他们怕“被需要”,受不了“被依赖”。也许这些人成长过程中被上述“怕被抛弃”的父母“黏得太紧”、“爱得窒息”、被情感需求压得透不过气来。因而,这些人的核心情结很可能是如何脱离“令人窒息”、“重重爱网”的束缚,争取个人的自由空间。 核心情结极易在日常生活中毫无防备、意想不到的时刻,以超凡的强度,被我们生命中最亲近的人(通常是配偶)引爆。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