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李娟丽
0温暖
0回答
相关回答
罗微
也许当我们逐渐开始接受其实完美的原生家庭并不存在这个事实时,也代表着我们开始接纳那个真实但并不完美的自己。
周鹏
人的“存在”必然有自恋的“立场。人的存在,如同世间独一无二的奇迹,沐浴在自恋的温柔之光中。我们不仅以自身的存在为荣,更从万象的繁花中寻找认同。每个人都是宇宙画卷上的一笔,每个生命都是时间河流中的一滴。我们以自身的视角观察世界,用自身的标准衡量价值,这一切都源于我们的存在,而这种存在,正是我们认同的根本。 人生的旅途,如同在宇宙间漫步,我们带着自恋的立场,寻找世间的认同。自恋,使我们对自身存在感到自豪;认同,则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我们以自恋的眼光看待自己,以认同的态度面对世界,这一切都源于我们对存在的理解和感悟。
王杰
不要站在现在的角度,去批判过去的自己,灵魂本来就是一朵难养的花!
赵艳杰
逞强是自卑感的另一种表现,不要努力「看起来很强」,而是努力「变得更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薛昭霞
创造的定义是:带入经验。凡是出现在你经验之内的,都是你创造的。 我并没有说,一切的经验都是你故意、有意、特地创造的;但是,一切发生在你经验当中的,的确都是你自己创造出来的。 只是有些经验是你自主创造的,有些经验则是你默许创造的。 前者是有意识地创造,后者是无意识地创造。 不管过程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你的经验都是你的作品,你的造物。 自主创造的意思是:你事先想清楚了你真正要的本质是什么(而不只是自己要的表象是什么),然后有意识地把自己的能量对准它来调和一致,闭合信念与意愿之间的频率差距。 每一个想法都有着自己的振动频率,当你所相信的和你所要的念头,其振动频率有所差距,是你无法得到所要的唯一原因。 默许创造是:没有清楚觉察到自己的意识焦点停留在哪里,自己要的想,自己不要的也想。自己的意识焦点只是被动地随着旧有信念和大众信念“习惯总是这样想”,自己的注意力只是被动地被外境所牵动,情绪的起伏被外境牵着鼻子走。 待续
唐洁
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在他的短篇小说《再劫面包店》中写了这样一个莫名其妙的故事: 一天夜里,刚结婚不久的小两口突然醒来,两人都饿得不得了,把家里所剩无几的食物扫荡一空之后,那种饥饿感仍然无比凶猛。 这不是一种正常的饿,妻子说:“我从来没有这么饿过。” 这时,“我”不由自主地回了一句话:“我曾经去抢劫过面包店。” “抢劫面包店是怎么一回事?”妻子揪住这句话问了下去。 原来,年轻时,“我”曾和一个最好的哥们去抢劫过面包店,不是为了钱,只是为了面包。 而这是因为小时候有一次对面包的渴望没被满足。 最常见的现象是, 小时候,我们所产生的但不能实现的诸多愿望,都会在长大后表达出来。 哪怕这些愿望看上去再不合理,它们也仍然有着无比强大的力量,尽管我们理性上意识到了它们无比不合理,却难以摆脱它们的控制,就像中了魔一样。 譬如,许多女子喜欢有暴力倾向的男人,认为那样才有男人味,她们对通常意义的好男子是没有什么兴趣的。 如果仔细聊下去,就会发现,这些女子通常都有一个暴戾的老爸,挨过老爸的训斥、暴打,受过严格的管教。在她们的心底,一方面对老爸有愤怒,但另一方面又有过强烈的渴望,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老爸的暴力倾向,让他能对自己好一些。 然而,童年的这个愿望,和几乎所有试图改造父母或其他重要亲人的愿望一样,99%会失败。 于是,这个没有被实现的愿望深埋在心底,仿佛成了一个魔咒,到了成年时发挥起巨大的作用,令她们会莫名其妙地痴迷那些暴力的男子。尽管遭受了许多折磨,但仍执迷不悟。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