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精神内耗的时候。 事实上,我们不论做

史冬英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精神内耗的时候。 事实上,我们不论做什么事,都是需要耗费精神能量的,但如果我们把精神能量没有全部用在处理问题、做事情上,而是用在了其他地方,比如用于焦虑、瞻前顾后上了,那么就会形成精神内耗。 所有的精神内耗都源自未被满足的需要。比如备考的人有时候会很焦虑,经常不停地想:如果考不上,我所有的付出就白费了,我就完蛋了。这可能是来自对安全感、价值感的需要,相当于,考不上就不会有美好的未来,这很可怕,考不上就说明我太笨了,我是没用价值的。 但需要是一切行动的内驱力,为什么有的人在努力满足自己的需要时就比较少内耗呢?其实精神内耗除了未满足的需要这个土壤,还要有不合理信念来作为养料。 第一个不合理信念是灾难化思维,很多精神内耗的人都特别擅长把事情朝坏的方面想,而且不考虑证据。比如我今天要是交不了方案,领导就会不满意,就会给我穿小鞋,我就会在这个公司待不下去,然后我就得再找工作,又得重新开始,一切积累全部作废,时间耗费了,我也不再年轻,没有竞争力,新工作也不会有成绩,这辈子就完了……由这么小一件事引申出这么多灾难的后果,但事情真的会这样吗?他们并不会去求证。 第二个不合理信念是非黑即白。比如只要有人不喜欢我,就说明我很差劲,他们很少有中间想法:一个人不喜欢我,难道不会有其他人喜欢我吗?我很差劲,到底有多差劲呢?会是全世界最差劲的人吗?答案显然不是。 第三个不合理信念是破唱片效应,好像自己就卡在一处,不能继续了。比如,我该怎么办,我该怎么办……好像只要过不了这个坎儿,就没办法了,无限循环。 那么怎么破除这种精神内耗呢?简单就是破除这三个不合理信念。 第一,在出现灾难化思维后,去有意识地找到反例,或寻找可以推翻这种假设的证据。 第二,在出现非黑即白的想法时,扩大范围、拉长时间,尝试站在更广大的时空里看到更多的可能。 第三,在被卡住的时候,努力走出一小步,不要总是问自己我该怎么办,而是问问自己,我可以通过什么方式知道怎么办? 其实我们也不必过度在意精神内耗,因为它本身是可以帮我们看清自己的需要,理解自身的应对模式的,是有意义的,只有精神内耗过于严重,我们才需要进行调整。

2温暖
0回答
尤四海
温暖了
相关回答
梁春霞
我可以一周两次咨询吗? 老师我可以觉得有需要的时候临时约咨询吗? 为什么一定要一周一次咨询的频率,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关于心理咨询时间设置的问题,在这里,简单做一个统一解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为什么要固定时间 长期稳定的时间设置不仅可以在来访心中种下关系(不仅限于咨询关系)中的“安全感”,而且其也是“读懂”来访者内心世界秩序感的参考系数。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说,我们从小到大所形成的情绪及反应模式,都会在大脑上留下痕迹,而大脑需要固定的高频的刺激,才能最终成型到一个新的模式。 如无十分特殊的情况,约定好的周期与时间,来到咨询室,你的咨询师总是在那里等着你。 无论你们上一次咨询过程谈论了什么,无论你是否“攻击”你的咨询师,只要咨询关系没有结束,你的咨询师总是会在那里,等着你、看见你、关注你、温暖地抱持你。 久而久之,在咨询关系中所滋养的安全感便可以“迁移”到其他的关系中,亲密关系、亲子关系、同事关系、师生/上下级关系等等。 著名心理学家克莱因说:“人活着是为了满足关系的需要”。关系中的安全感几乎可以决定我们每个人内心的幸福感。 除此之外,一旦咨询关系建立,咨询时间设置确立。来访的时间无论是准时准点、早退、缺勤、频繁更改时间,还是延长咨询时间等,都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 针对这部分咨询师会与来访讨论,并作出一定的潜意识的分析与解释,这是帮助来访探索内心世界的重要媒介。 为什么是一周一次 一周一次稳定地见到咨询师,能够让来访有一周的时间去到现实生活中,体会内心的真实变化,感受现实生活中关系中的移情、反移情、自恋以及防御机制等,重新建立外部世界可以预测和理解的认知。 一周一次的面谈结束也模拟了一次稳定频率的分离,可以让来访更好地珍惜和利用咨询时间,避免产生对咨询关系的依赖,慢慢地学会独立面对现实生活。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