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惩罚
解读《非暴力沟通》第十二篇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说,昨天晚上,我把孩子修理了一顿,他这几天老实多了,我说啥他都学会听了。也会有人会纠结,到底该不该打孩子呢?不打吧,孩子不听话,作业也不写,天天就知道玩游戏;要是真的打他吧,孩子也那么大了,有些下不了手,但是,他也太气人了,不管教他,真不知道以后他会变成啥样子呢。
所以我问一个朋友,你会打孩子吗?他神秘一笑,说:“以前我经常会修理孩子,现在,不能打了,也不敢打了,你看看,我脸上这个伤疤,这就是被我家孩子用指甲给挖的。那天我又要揍她,她伸手就朝我脸上抓了一下,马上我就感觉火辣辣的疼,那一刻我也清醒了,一照镜子,结果发现脸上被挖了一个血道子。我感觉,孩子大了,会反抗了,以后不能再打孩子了。”
身边的不少人,也会有这样的思想,棍棒下面出孝子,不打不成才。尤其是在孩子小时候,感觉讲道理他听不懂,那打一顿见效最快,所以中国的很多父母经常会用这是为你好来惩罚孩子,按照非暴力沟通的模式,父母的这些做法都可以被看作是惩罚。
一、惩罚的种类
惩罚有多种类型,主要的有以下几类:
1、体罚。这是大家公认的比较明显的惩罚。比如,有的家长会在孩子犯错后打屁股,包括以前的私塾先生会用板子打孩子的手心,县官老爷会打犯人的屁股,甚至明朝的皇帝会在朝廷上让宦官打大臣的屁股,被称为“廷杖”,这些不仅含有惩罚的意思,也是在羞辱对方。
孩子小的时候,有些家长因为工作忙,不懂儿童教育,发现孩子的做法不合自己的心意,上来就是一耳光,这样的做法也确实见效,孩子因为害怕更严厉的惩罚,还因为身体的疼痛和心理的屈辱,立马就变乖了。有的人甚至在成人之后还感谢当年拿皮带抽自己的父母,认为正是因为父母的严厉管教,才让自己没有误入歧途;也有的人在成年后会抱怨父母,当时为啥你就不对我严厉一些,哪怕是狠揍我一顿,我也不至于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啊。所以父母在遇到这样的情况的时候,往往会纠结,怕自己没有严格管教孩子,等孩子长大了走上了邪路或者没有大的出息,父母到时候会后悔。
会不会成才,这是未知的,成才的标准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用体罚的办法肯定会破坏亲子关系,这是必然的。
2、辱骂。辱骂是一种严厉的言语攻击,也是一种惩罚,有的父母会因为孩子的分数低就训斥孩子“你丢人不丢人啊”、“怎么养了你这样一个窝囊废”、“你咋不去死啊,怎么还有脸活着啊”。所以有的人会认为辱骂是比体罚更严重的惩罚,他们做错了事情宁可接受挨打,也不想被骂,因为感觉挨骂更丢人,挨打被伤害的是身体,挨骂被伤害的是心灵。
3、威胁。这是相对比较温和的惩罚,比如父母会说“如果你不听话,我就不爱你了”、“如果你不听话,我就不带你去游乐场了”,或者说“你再哭,我就把你扔出去,不要你了”,也有的爸爸妈妈会说,“我数到三,立马给我闭嘴,不许再哭,一,二,三”。这些都可以被看作是威胁。因为孩子小的时候没有办法养活自己,所以用威胁对付孩子很管用,但是,等孩子大了,敢反抗了,威胁的言语也就失去了威力。
二、惩罚的后果
无论是体罚,还是羞辱、责骂、威胁,这些惩罚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破坏了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孩子出于恐惧,表面上不敢反抗,但是,内心是有愤怒的。比如孩子在和其他小朋友打架后,有的父母会把孩子打一顿,让孩子体验一下皮肉受疼的滋味,但孩子不一定学会了不能打人的道理,反而可能学会了谁的力气大,谁就可以欺负别人的道理,他们会在心中暗暗发誓,等我力气大了,我一定要反击回去。以前有个农村家庭,孩子比较多,老大已经结婚生孩子了,老小还在念书,老大因为老小不听话,就揍了老小,老小就哭着说:“我打不过你,我还打不过你儿子吗?等你不在跟前的时候,看我不把你儿子打一顿。”或者聪明一些的孩子会用更加隐蔽的方式去实施一些暴力行为,只要不被发现,那就不会受惩罚,或者被发现了,也绝不承认,因为承认了就意味着挨打,那就养成了撒谎的行为。
心理学家经过追踪调查发现,在孩子幼小的时候,父母对孩子的暴力程度越高,孩子到青春期的叛逆程度也会越高。所以为了孩子有美好的未来,我们坚决反对各种类型的惩罚。虽然惩罚的办法简单粗暴,效果很明显,一巴掌下去,孩子立马就老实了,但是,这一巴掌,也可能打掉了孩子生命活力和想象力,很多时候,孩子的行为只是他那个阶段的正常的表现,但是,父母却认为这样的行为是坏的,甚至认为这就是故意和大人对着干,所以就必须惩罚孩子,让孩子长长记性。我们知道,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肯定是漫长的,没有一劳永逸的办法,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父母不断学习成长的过程,我们要精心呵护每个幼小的心灵,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式伤害他们。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身教胜过言传”,如果不想让孩子将来用暴力对待别人,那最好的办法就是我们不再惩罚孩子。
三、必要的强制力
但是,生活中确实也会有一些小孩子因为控制不住坏脾气想伤害别人,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运用强制力进行防卫,但仍然不是为了惩罚对方,比如,我们可以抱住年幼的孩子,让他慢慢冷静下来,但不是打他的屁股,或者训斥责骂。
在使用防卫性的强制力的时候,我们会把注意力放到自己和他人的需要上,而不是评价对方和他们的行为。如果一个人做的事情会伤害到自己或者他人,那是因为他不太成熟,所以他需要得到帮助。相反,如果我们认为某些人是邪恶的,所以我们必须采用一些惩罚性措施,让他们品尝痛苦,因为我们希望他们在受到惩罚后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感到懊悔,然后就可能改变自己的行为。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惩罚往往加强了对方的敌意和抵触心理,使双方都关系更加疏远。
四、用爱代替惩罚
惩罚,会破坏双方的关系,让受到惩罚的人产生敌意和对抗,更不容易反思自己的过错,反而千方百计想着如何逃脱惩罚,会产生撒谎和隐蔽的报复,所以我们建议用爱代替惩罚。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大家都知道“太阳和北风”的故事,北风使劲儿地吹,也吹不掉行人的外套,行人反而把外套裹得更紧了;太阳暖暖地照耀,不一会儿,行人出汗了,就把外套脱下来了,这个寓言故事就很好地说明了爱和惩罚的区别。我们心中有爱,眼中有光,就会有更多的办法去爱他人,去帮助他人,让他们了解自己内心的需要,从而拉进人们的关系。要知道,爱比惩罚更有力量。
亲爱的朋友,当你犯错的时候,父母是如何对待你的呢?当你认为孩子犯错的时候,你又是如何对待孩子的呢?你认为惩罚是科学的教育方法吗?你相信爱更能促使人改变错误吗?欢迎给我们留言,我们一起学习运用非暴力沟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