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
当我们觉得自己很委屈、很受伤时,
本能的反应是诉苦,想让别人看到我们的付出,理解我们的难过。
可你有没有发现,诉苦往往不会让情况变好,反而会让我们越来越无力?这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当我们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上,
就会下意识地期待别人来负责我们的情绪。
但现实是,别人未必能完全共情,我们的期待也未必会被满足,结果就是,我们越诉苦,越觉得自己可怜,越觉得世界对自己不公。
长期沉浸在“受害者叙事”里的人会有那些表现呢?
1.越来越无力,丧失掌控感。当我们觉得自己只是被动承受,就容易忽略自己可以改变的地方,
比如在关系里,反复抱怨对方不在乎自己,却没有真正表达过自己的需求。
2.关系越来越疏远
一开始,身边人可能会安慰你,但时间久了,如果他们发现你的诉苦没有给你带来任何改变,
他们的耐心会越来越少,甚至开始回避你
3.自己越来越敏感、脆弱。
当我们习惯用“受害者”的角度看世界,就容易放大所有的不公,忽略自己的力量,最终变得更加容易受伤。
那么如何走出“受害者叙事”呢?
第一,停止向世界描绘你的“监狱。
很多时候,困住我们的不是现实,而是我们对现实的解读。
可以试着问自己:
“我真的一点办法都没有吗?还是我有调整的空间??
第二,调整表达方式
可以用“事实+感受+需求”的方式沟通,比如:
“你最近回家很晚 (事实),我有点担心,也觉得被忽略了(感受),以后可以提前告诉我你的行程吗?(需求)"
这样比“你根本不关心我”这样的话更容易被对方听见。
第三,把注意力放在行动上。
与其反复纠结“他怎么可以这样对我”
不如问自己:“如果我不想再这样受伤,我可以做点什么?
今天的内容分享完了,如果你也有感触,请在评论区分享这段话:
把自己看成受害者,就永远在找凶手
把自己看成前进者,就永远在找助手。
关注金老师,让你的幸福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