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相关回答
李有军
“贪食症”一般与心理因素和原生家庭有关,比如面对巨大的工作压力或者遭遇重大的生活挫折,像失业、失恋时,可能会通过大量进食来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另外,对自身身材过度在意,过度追求完美身材,长期压抑进食欲望,之后可能会出现暴食行为。同时,家庭关系紧张或者父母对进食习惯的不良影响也可能会引发贪食症。例如,有的家庭在孩子小时候过度关注孩子的进食量,强制孩子多吃,或者家庭氛围压抑,孩子就可能通过食物来寻求安慰。“贪食症”需要到医院去确诊,然后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或者通过深呼吸,冥想,或放松训练的方法,来缓解自己紧张焦虑的情绪,又或者通过调整我们认知的方法,来改变在情绪低落时产生“只有吃东西才能让我感觉好起来”的想法,帮您识别这种思维模式,并用积极的、理性的想法取代不合理的信念,以此缓解自己的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
冯继舟
很多人在遇到感情问题时,喜欢用逃避的方式来解决,或者要么就是一味忍让,其实这两种方式对于解决矛盾一点帮助也没有,甚至于还会激发新矛盾。 哪对情侣/夫妻不吵架,情侣/夫妻之间有矛盾其实很正常,关键在于你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解决。 为什么说感情/婚姻需要经营,因为感情/婚姻本身是有方法的,你用对了方法,更和睦,但是如果你用错了方法,那么只能加速的瓦解直到崩盘。
那晓旭
表面上并不般配的爱情,往往和谐,因为产生这样的爱情,往往有比较深刻的内在原因;表面上般配的爱情,往往并不和谐,因为产生这样的爱情的原因,仅仅是因为般配。
钱英
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会的,任何一段糟糕的关系必有你的一份功劳。 人与人的交往,是有试探性的。 《破窗效应》: 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如果你有个窗户破了,不去及时的补上,很快你的所有的窗户都会破坏。
陈文玥
有一些人总是习惯性地埋怨自己。无论是工作中的失误,还是生活中的琐事,都会让他们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 这种性格是怎么形成的呢? 一般来说,他们小就被父母严格要求,成绩稍有下降就会受到批评。于是逐渐形成了一种观念:只有完美无缺,才能得到认可和爱。 长大后,这种观念延续到了工作中,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高,稍有不如意就会自责不已。 这种自责行为可以归因于完美主义倾向和低自尊。自尊心建立在外界的认可和评价上,缺乏内在的自我价值感。当无法达到自己设定的高标准时,就会觉得自己不够好,进而产生自责情绪。 我们需要认识到完美主义的危害,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其次再通过一系列的自我接纳和自我肯定练习,提升自我价值感。最后,学习识别和挑战内化的批评声音,学会用更加温和和支持的方式对待自己。 自责和埋怨自己是许多人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的常见反应,但这种行为往往会对我们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通过调整认知模式、提升自我价值感,我们可以逐步摆脱自责的困境,过上更加健康和幸福的生活。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问题,欢迎随时联系我,让我们一起探索解决之道,走出自责的阴影,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王义丽
“教育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部分。知育要教导人不惑,情育要教导人不忧,意育要教导人不惧。” “教育最终目的,不是单纯的灌输知识,而是要教学生学会做人。 养定其根本智慧,保护好其自由意志,最终要让其拥有自己的人格和人生观,做个不惑、不惧、不忧,顶天立地的人。” 在演讲中,梁启超谈到,要做个“不惑”的人,第一要有判断力,这是最具时间价值的根本智慧。 而精准的判断力,不但要有相当的常识,还要有专门的知识,并且能运用这些知识,遇事智慧处理。 梁启超看得很清楚,一个孩子最终会走向社会,书本的知识很重要,生活的知识也很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累积,消化吸收,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一个孩子在生活的每个时段,都需要的。 康有为去世的时候,梁启超曾经前往帮忙处理恩师后事。 但到了康家,老师的子女们处理问题的方法方式,让他非常失望。 这些孩子没有任何主见,儿子没有判断力,女儿浑浑噩噩,家中事务全凭荒唐的女婿来做主,一点秩序也没有。 他感叹着说:“我们家孩子断不至下流,大概总可放心。”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