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很多夫妻常把两个人没红过脸、没吵过架、没有冲突作为美好关

那晓旭
很多夫妻常把两个人没红过脸、没吵过架、没有冲突作为美好关系的标准,这是误导。 真正的亲密和深厚,不是没有矛盾,而是能够承受和化解多少冲突和伤害。

1温暖
0回答
尤四海
温暖了
相关回答
郝荣
五官所带来的觉察,还不是真正的“觉”。 “觉”,其实是觉察和觉察之间的一个空档,是觉察后,念头还没有起伏的一个空档。 进一步说,“觉”其实是随时都“在”,透过“在”所带来的宁静,观察一切。 所以,“觉”,还在“觉察”之前。 但是,我们五官带来的觉察,还是可以作为一个路标,带我们接近“觉”的体会。 觉察,只是看见,意识到,而不要再加一个念头。 觉察到什么,并不重要,也不需要去追究。 “觉”和“想”,不是一回事。 “想”,反倒把意识落在一个局限的范围,有生有死。 面对每一个瞬间,带着臣服和接纳,把“想”包容起来。接下来,自然地空掉“想”。 这一来,我们自然得到一个空档。只要回到这个空档,很自然地,我们在这个瞬间,只剩下“觉”。 我们可以一起来做“觉”的练习: 看着四周,好奇地看。 把眼光落在眼前的任何一个静物。 这个静物越单纯越好,也许是一张纸、一枝笔、一本书、墙壁、地毯。 将眼光落在这个静物上,守着它,好奇地看着它。 用眼睛去勾勒它的每个细节,每个光影,每个色泽,每个线条。 不要加一个念头,不要加一个联想,不要加一个解释。 甚至,不要分别,不要加一个比较。只是清清楚楚看着它。 只是看着每个细节,每个光影,每个色泽,每个线条。 就好像我的“看”,不是为了得到,不是为了掌握,不是为了理解。 没有目的的“看”,只是单纯的“看”。 试试看,把这个不加一个解释,不加一个念头的时间延长,至少一两分钟。 用这种方法,带给自己一点空档,把注意力放到某一个东西、某一个角落、身体的某一个部位,或是大自然。 我们自然会发现,透过这种轻松的觉察,轻松的观照,大脑会踩一个刹车,念头会切断。 我们的头脑,自然得到一种全面的休息和放松。

梁春霞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安东尼·梅伦曾讲述过一个故事: 一位男士发现自己精心护理的草坪中出现了许多蒲公英。当他第一次发现后,他立即将它们拔掉。但是,这些蒲公英很快又长出来了。这位男士到当地花园商店买了很多杀杂草剂,喷洒之后蒲公英暂时停止了生长。然而,当夏天到来,充足的水分滋养大地之后,这些恼人的蒲公英又争先恐后地崭露头角,而且似乎是在与这位男士作对,他一边不停地拔,它们一边不停地生长。这位男士恼怒痛苦到了极点。冬天来临,蒲公英再没长出,他心里暗自高兴。然而,好景不长,春天一到,这些恼人的蒲公英又开始疯长起来。他又开始了与它们的搏斗,使用大量杀杂草剂,并将杀杂草剂洒到邻居们的草地上,甚至不惜将草坪彻底更换。几经折腾之后,蒲公英终于消停了,暂时又停止了生长。然而,一段时间过后,它们又长出来了。 他咨询了当地的植物专家,但仍然没能消灭蒲公英。无奈之下,他决定写信向农业部求助。几个月后,他终于收到了回信。他高兴极了,心想:“这下我的草坪有救了!”他迅速打开信,看到回复是:“亲爱的先生,我们非常重视你的问题,也曾咨询了相关专家。经过认真考虑,我们认为我们能够给你一个非常好的建议。先生,我们的建议是—你要学会去爱那些蒲公英。” “与蒲公英搏斗”同“去爱那些蒲公英”,虽然只是一种思维方式上的转换,却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信念,即排拒性信念与接纳性信念。 排拒性信念通常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现实之上,试图改变现实、修正现实或拒绝接受现实,执意强调坚持某种行为去获得自我欲望的满足。例如,一位小女孩因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愤怒,为了威胁父母,她坐在自己床边,闭上双眼,屏住呼吸想要父母接受她的要求。结果,她的脸变成了蓝色,差点真正停止呼吸。这种信念便是排拒性信念。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