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那些困在婚姻家庭里的女性,其实需要更多的是被理解。
胡维静
那些困在婚姻家庭里的女性,其实需要更多的是被理解。
2温暖
0回答
情说助理
温暖了
#
心理咨询
相关回答
于群
每一件让你烦恼的事,都不是事情本身让你烦恼,而是认知让你迷茫 根据ABC理论,A诱发事件,B认知(不合理信念)和C结果(情绪行为反应),我们往往在负面情绪中,没办法认识自己的真正认知,其实只要意识到自身情绪对万事万物的影响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很好把控情绪,从而达到一个良好的亲密关系及人际关系!实现内心的平衡。
刁燕杰
我总想走得快一些 快速到达自己的成就 快速做这个、快速做那个 有时候开车都是赶的 那么快干什么呢 慢一点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允许自己走一些弯路 多一些体验、又怎么了呢
王浩
很多人的心理问题都来自这里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通过自己角度和自己的阅历,学习到,遇到挫折要奋斗抗争,对抗是一种习的行为方式,学习对象可以来自父母的原生态家庭,也来自学校可能来自一个苛刻的老师,或者欺凌他的同学,这个世界在他们眼里就是非黑即白。 中间没有过度地带,对我好的人就是朋友,对我不好的人就是敌人,拉黑删除老死不相往来,这个态度固然有其产生的背景和 适合他运用的场景,因为能帮你解决眼前的问题,就是警告那些欺负你的人,或者如同一个展示,给那些试图欺负你的人一个警告,让他们不敢冒险。 这种生活态度或者行为方式,只是生活中的一面,他的应急模式来自你没有更好的办法去相处,所以处理方式上略显单薄,不够考虑全面,有些人对你冷漠可能是出于你冷漠的个性。有些人参与对你背叛的行为是因为不这么做,可能对他也不利。你遭遇的背叛也可能是源自你过度依赖,和缺乏自我保护。等等。 对待这个灰色地带的世界,我希望你能知道除了非黑即白,泾渭分明的处理方式,要学会的是调和。 这个概念也许老师无法在一个小时里面讲清楚,所以可能忽略了来访者的接纳程度,毕竟我获得这样的感受也许是一年甚至更久,那么以为来访者也可以很快接纳,本来就是错误的,他所处的环境下,也许对抗是可以提供心里防御机制,让他体验到更好的状态的最直接的处世之道了,让其选择放下,认命,显然有位于他的信条,肯定会导致不舒适,所以咨询师要学会慢慢引导
张秋菊
我们在咨询中遇到正性移情,不要高兴的太早,那说明我们和咨询者的心灵距离很遥远。 一个修通的人不是摆脱了移情的人,而是一个能够接受移情的人。换句话说,他能够接受自己和别人的投射,并且能够意识到这个投射的过程。
苏平
溺爱的真相。 很多人都以为,溺爱是爱得太多了。 其实,溺爱和真正的爱没有一丁点关系,溺爱是无原则+控制,包裹着“为你好”的标签满足父母。 父母会为孩子做很多事情,甚至为了孩子牺牲自己,时时事事都在牵挂着孩子。 就像电影《囧妈》里,妈妈担心徐伊万的身体健康,儿子都到中年了,她还要一口一口往儿子嘴里塞红烧肉。 担心儿子的婚姻问题,拼命讨好儿媳妇,催促着儿子儿媳生孩子。 只要能为儿子做的,她不惜一切代价,这就是中国式付出型家长。 那么问题来了,他们这么努力,到底是在爱谁呢? 千万不要说是爱孩子,他们连孩子真正的需求都不知道,不在意。 徐伊万的妈妈不管他是不是喜欢,是不是需要,就一味地喂他吃红烧肉。也不管他是不是愿意,就逼着他生孩子。 就像徐伊万说的:“你爱的不是我,是你想象出来的我。” 的确,为孩子拼命付出的父母,爱的不是孩子真实的存在,而是自己内在的小孩。 他们觉得对自己好是羞耻的,那么就把内在小孩的渴望,投射到孩子身上。 自我感动式地对孩子好,其实是在满足自己。在付出的过程中,他们觉得自己在爱别人,自己非常伟大。 但同时,父母对孩子又不都是爱,还有深深的控制与不满。 因为随着溺爱的过程,孩子变得无能。即使有些孩子会成绩优异,也会有其他的缺点。 父母觉得孩子是自己的一部分,孩子也必须是“全能”的。有缺点就要消灭缺点,让孩子变得维持“全能的人设”。 父母与孩子关系,就像一边给狗喂香肠,一边又抽打着狗嫌他贪吃。 归根结底,那是饲养员与宠物的关系,而不是人与人的平等关系。
李娟丽
某种层面上来说,人都有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别人会怎么看我?别人对我的评价是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很忙,所以别人远远没有像你想象的那样有很多时间关注你。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