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世界是一面镜子,照射着我们的内心,内心是什么样,世界就是
宗阳
世界是一面镜子,照射着我们的内心,内心是什么样,世界就是什么样。选择抱怨,内心就会充满沮丧和痛苦;选择感恩,世界就充满阳光和爱。 无休止地抱怨,就是往自己的鞋子里倒水,久而久之只会越来越难受。当你不再一味抱怨,而是用更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自会有惊喜出现。
2温暖
0回答
孔德雪
温暖了
相关回答
陈瑶琴
无法接纳现实的自己,是因为没有真切地感受到过自己。你都没有看到过自己,你怎么接纳他呢?你只能拼命捂住一个面具,你什么都不能放下,你把那些不相干的人看得比自己还重要。 觉得自己不是父母眼中期待的样子。或者父母不是自己期待的样子。对,这个不接纳可能是相互的。无论谁不接纳谁,都会导致亲子之间,无法建立一个纽带。 这个纽带不建立,一个人与世界的通道就不能建立,以及与他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就不能建立。他无法与人进入一种真正的关系,信任的,稳定的,亲密的关系。他与人之间是游离的,与世界之间是恍惚的。他不能理解“爱”是怎样的感受。
王琰
建立自信心的第一步就是,给足孩子安全感。 孩子的自信心建立在安全感之上,安全感充足的孩子,勇于和外界接触,期待尝试各项新事物,对失败的接受度会比安全感没有获得满足的孩子来得高。 这样的处世态度会让他们比较容易成功,自信心自然也就这样建立起来。
赵莎莎
1. 要想成为真正的乐观主义者,我们必须做到两点。第一,能够预见自己的选择态度带来的后果以及各种应对的可能;第二,要有采取行动把可能变为现实的热情。 2. 人生最困难的事情莫过于认识自己。我们需要花点时间和精力来质疑、反思和真正认识我们是谁,而不是成为别人希望的样子。我们需要花点时间来了解自己的长处和才能,利用它们来帮助别人。 3. 面对痛苦的个人工作或生活,我们要么选择放弃,要么坚持在工作中寻找意义。请记住,除非我们的一言一行受到荷枪实弹的控制,否则我们依然有选择的自由。
冯二玲
这是一所宁静美丽的江南小城。小城西北角,有一所大学。繁花修树,小径回廊,校园美丽而安宁。一条清粼粼的小河,从校园中穿过,把校园一分为二。每个早晨,总有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沿着小河慢跑,从东向西,再从小河的另一边跑回来。无论寒暑,很是规律。 这位老人姓赵,是中文系的教授,平和朴实,总是温和地微笑。 可是,有不少学生对这位教授的印象并不好。因为,这位教授历史上有污点。据说,文革时,有一次,一个造反派把一大碗剩菜扣在他脑门子上。他呢,只是呵呵笑着,也不理自己满脸的污秽,而是先把造反派身上溅落的一片菜叶子擦掉了。造反派不由得没了脾气,嘴里咕哝几句,转身离去。 经过学生们一届一届地口口相传,教授没有骨气的坏名声就在校园中传开了。 一次上课时,一位男生迟到了,教授淡淡地批评了他几句。这位男生怀恨在心,回到座位上不久,就举手说有问题请教。“我认为,人活着就要抬头挺胸,而低头垂尾是可耻的!教授您以为如何?”男生一边说,一边用挑衅的目光盯着教授。话没说完,教室里已是一片窃笑。 等大家笑停了,教授才平静地说:“如果,抬头是在看云娱情,如果,低头是在看路防跌,又何所谓抬头低头呢?” 学生们听了,默然无语。教授清了清嗓子继续说:“大家一定听说过我的故事。可是,你们知道吗?当年我们这所学院里,和我一同被打为反革命的,有七名教授。一年后,死了六个。只有我,活到了现在。” 教室里,一阵短暂的沉默之后,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那个男生涨红着脸站了起来:“教授,我错了。”教授轻轻摆了摆手,示意他坐下。 阳光温暖而洁净,透过窗户斜斜地射进来。教授又开始讲课了。他的声音平和而有力量,仿佛一条大河在大地上缓慢却沉稳地流淌。讲桌下,是学生们一张张专注而感动的面庞。 是的,一个人,只要内心有所坚守,抬头或低头不过是无足重轻的外在形式。 抬头时,便看云;低头时,便看路。淡泊宁静,自然从容。这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林宇璐
我们真的能够逃脱生命中未能完成的、遗憾的、不能释怀的事件吗? 心理学发现,对于这些未完成的事件,我们大多数人只是在刻意逃避,结果却被“未完成事件”完全控制。 事实上,没有人可以真正逃开他心灵中的“未完成事件” 所以,回到“未完成事件”,有效解决它们,才能促进心灵的成长——这才是生命的本分。真正接受你心灵深处的那些“未完成事件”——即使它们使你如此痛苦。有勇气去重新经历自己生命里的每一个“未完成事件”,看看那些存在过的事实,才能在生命里开始拥有智慧。这样的人将不再怨天尤人,不再将责任推给环境和他人。他会为自己的思想、情绪、人际关系、生命里的每一个结果负起责任。 因此,他能得到心灵的最大自由。 人为何秉性难移? 我们活着,就会想方设法远离痛苦,获得欢乐。西方完形心理学的理论也认为,所有的生命体都有朝向自然、健康与成长的趋动力。然而,人为什么又会固化在某种模式中,产生所谓的“执着”?并且,这种模式明显不是趋向于“离苦得乐”,只是“习惯使然”。即使这种习惯性的旧模式导致一次又一次人生的痛苦,人们仍然舍不得改变和放弃。人类为什么会与“离苦得乐”的生命方向背道而驰呢?在被固化的旧模式中,人们的执着因何而起?又是怎样发展成“秉性难移”的? 有一个心理学试验:有人在白纸上画一段圆弧,经过白纸的孩子们会自然而然地拿起笔补上线段,让圆弧成为一个完整的圆。更令人惊奇的是:大猩猩也有这样的癖好。 并且,小孩子或者大猩猩都会尽力使自己画的线段平滑,使完成的图形与原先的弧一样平滑。人类天生就有将事情做完,让需求得到完全满足的倾向。所以,人类有许许多多身体的,心灵的需求,它们都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并且排队等待我们去完全满足。一旦满足了最迫切的需求,就会生出下一个需求。
孙三丽
当有人邀请你 在未来做某件事时, 问自己:我愿意明天就做这件事吗? 用这个标准筛选一下, 很多承诺都可以立即过滤掉。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