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我们听过无数个道理纠缠是没有好结果的,可是不纠缠不联系他

黄俊
我们听过无数个道理纠缠是没有好结果的,可是不纠缠不联系他真的会主动回来吗?刚分开我们很多人都会选择去纠缠,但纠缠过后发现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结果,就会选择断联,但是断联过后又不知道怎么打破沉默,如何破冰,害怕发信息会继续让对方反感。 先回顾场景: 分开后,彼此还有联系方式就是冷战,彼此默契的不沟通,谁也不主动联系谁。 第一:打破沉默,聊他习惯性话题。可以从他生活习惯来开启话题,让对方知道你心里惦记着他,同时测试他对你态度,也不暴露需求感。比如说: 他习惯熬夜打游戏,就可以问他,“怎么还是么喜欢熬夜打游戏呀?”他喜欢运动,“久了没运动,昨天去运动一下,今天全身好痛,你现在还一直坚持运动吗?” 第二:勾起回忆,聊你们曾经的共同点。曾经两个人在一起经历过的,或者想做又没有做成的事情。通过这些话题重新激活感情。曾经两个人经常去的一家餐厅做饭,最近又和朋友去了。这里表达一定要自然,不要太刻意。 比如:"可以随手拍一张和朋友吃饭的场景,就告诉他,“这家出新品了,感觉好好吃呀,之前还想我们有机会见面,一定再和你来这家餐厅”,“今天天气真好,突然想起我们之前一直想去XX看日出,可惜一直没有机会去” 第三:进阶关系,聊聊彼此最近生活。两个人断联久了,通过聊自身话题再进一步关心一下他最近过得怎么样。比如说:发现我最近胖了,都到99了,你最近怎样了呀?我的教资终于考过,好开心,你最近呢? 真心喜欢过的人,不会那么轻易放下,遵从自己内心,不要害怕付出没有结果。最少不给自己余生留下遗憾也是不错的结果。

2温暖
0回答
孔德雪
温暖了
#
相关回答
田雨
情感疏离(distance) 是一种安心又痛苦的关系体验,它的作用是防止与人发生有意义的接触。这涉及到个体的主体性被异化和身份认同缺乏巩固。 这篇文献介绍了两种对这种分离体验的解释,分别是「对母亲的创伤性认同」和「对母亲持续共生的渴望」。 人类在婴儿时期第一个身份的出现,是通过借用母亲的自我功能实现的,母亲通过对婴儿无微不至的照料,将对婴儿的期待通过意识和无意识途径传递给婴儿,使婴儿成为这个特定母亲的的孩子,使他形成自体-客体关系经验,而这个身份是与对客体的功能相关联的,因为婴儿内摄并认同了一个可以满足母亲期待的工具性的身份,如果母亲的期待是合适的那么这个阶段是非常具有发展性的,如果母亲的期待是不与孩子发生身体和情感的连接,那么孩子就会内化一个拒绝的创伤性客体。 接下来,如果母亲没有随着婴儿独立需求的增长而逐渐把婴儿还给他自己,也就是说母亲想要继续让孩子成为具有满足自己功能的角色,那么儿童就会因为想要保留母亲目光下的自己这个身份以获得安心和舒适感而与要分化和独立的需要产生冲突,而这种身份认同并不是对自己身份的认同,也就是自我同一性,人们终究要通过建立自体-客体的边界来巩固自己的身份感,成为独立的个体,在关系中不失去自己,独自时不失去客体。 若无意识执着于认同工具性的身份,那么自体-客体的融合倾向就会破坏边界的形成和稳定,个体又会因此产生巨大的焦虑,这种脆弱的身份感最终通过关系中的疏离来防止他人的侵入,防止自己成为他人关系定义下的自己,也防止自己意识到自己的融合需要,让冲突被深深压抑,导致无法与人真正的在一起。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