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孩子复制了我们的信念,我们的关系,我们的情绪,我们的行为
孔德雪
孩子复制了我们的信念,我们的关系,我们的情绪,我们的行为模式。不让孩子背锅,我们要早点醒来。
3温暖
0回答
白雪峰
温暖了
#
个人成长
相关回答
和钰蓉
痛苦和无聊是幸福的两大敌人,穷困窘迫带来的痛苦,丰衣足食带来的无聊,任何人只要靠近了痛苦根源的一端,就会远离另一端。理性的人追求的不是快乐,而是没有痛苦。
韩苗苗
它表明我能理解并接受这样一个事实,有时候,事情会按照自己的时间展开。保有耐心就是简单地对每个时刻全然开放,全然接受它,并了知,如同破茧成蝶一般,事物会在它们自己的时间里展开…
崔相红
在镜子里有看到我脸上有一道小皱纹,但我依然接纳自己,每个年龄都有她的花期
, 我爱自己,也认可自己
王富菊
王阳明的“心外无物”是其心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以下是对其多方面的详细阐述: 基本含义 • 从心物关系角度:王阳明认为心与物是同体的,二者不能离开对方而单独存在。离了灵明的心,就无天地鬼神和万物;离了天地鬼神万物,便无灵明的心。从一方面说,灵明的心才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从另一方面说,心无形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为体。 • 从认知角度:客观的事物若没有被心知觉,就会处于虚寂的状态。如深山中的花,若未被人看见,则会与心同归于寂;若被人看见,花的颜色便会一时显现起来。这并不是说当人没看见东西的时候,这东西就不存在,而是强调物体并不是在人的心外,人心中早已经有了“心”和“理”的形象,当这种理的形象没有和外物相联系时,它会沉寂下来,自己无法发现,若一旦与外在事物联系起来,这种理的形象就会浮现出来,由外在事物触发内心之“理”。 思想渊源 • 继承陆九渊思想:王阳明的“心外无物”是在继承宋代哲学家陆九渊“心即理也”以及“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思想基础上提出的。 • 龙场悟道的启示:王阳明在被贬至贵州龙场期间,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从而提出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等观点。 理论内涵 • “心”的多层含义:王阳明所说的“心”,既是最高的本体,如“心即道,道即天”,也指个人的道德意识。他认为万事万物的主宰是心,地位和天一样,天就是心,在心里面已经包含了万事万物。 • “物”的特殊指代:“物”在王阳明心学中主要指“事”,而非单纯指客观存在的物体。王阳明说“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用于孝亲,即孝亲便是一物,故“心外无物”无非是说一切道德行动在根本上乃是由人的意志、动机造就的活动。 方法论意义 • 认识事物的方法:王阳明认为要了解宇宙的奥秘,来认识事物真相,只需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不必大费周章在外围事物中寻求事物之理,只需要回到内心。 • 实践行动的指导:“心外无物”强调干事、生活首先要问问自己的内心、自己的初心,遵循自己的内心感召,坚持自己的初心使命,所以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之说。 价值取向 • 反对心外求物:王阳明反对认为外在事物和自己的心无关的观点,强调人不应被外在的物欲所左右,而应以内心的良知为指引,否则那些外在的“物”就会耗损人的精神,消耗人的精力,污着人良知的灵明。 • 追求
谭丽梅
Q:曾经有个活动叫“今天跟情绪有一个约会”,想问下这个题目有什么深意吗? S:大家都觉得“约会”是一个美好的事情,但一提到情绪,都觉得情绪有好有坏。今天经过这样的研讨以后,大家知道了:其实所有的情绪都是必要的。 记得有一次我们讲座的时候,曾把情绪的特点都拎出来,通俗易懂的讲过,比如: 1.必要性,包括刘院长刚刚提到的,情绪是协调一致的,伤痛的事情引起悲伤,开心的事情让人高兴,所有这些情绪没有好坏对错的划分。 2.两极性,情绪是有两极的,但是这个两极不是跟事件本身有关系,而是跟认知有关系, “创伤始于创伤前”。如果我有一个错误的认知,那么,一件很小的事情(例如他瞪了我一眼),都变成了一个伤害。但是换一个认知,就变成“他在人群里多看了一眼”,全看你怎么去理解。 3.过程性,情绪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同时会有人际之间的传递、人际之间的传染…… 所以对于情绪,我们要抱着接纳的态度,是个人就有七情六欲,这特别正常。 当我们可以去拥抱各种各样的情绪,让我们的情感流动起来、言说出来,那基本上不会有很大的问题,这就是在跟情绪“约会”。 以更加开放的状态、更多的技巧、更多的符合科学或者符合我们本性的态度去对待情绪,要像跟爱人约会一样,去“约会”一下我们的情绪。
李焱
暖心的动力,很久不联系的一位来访者,真希望每一位来访者都能够每天快乐。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