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1、养育环境的影响。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认为:抱持性的养育

郭红玲
1、养育环境的影响。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认为:抱持性的养育环境,能够帮助孩子接纳真实的自我。 父母及时、无条件地关注和回应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焦虑、脆弱,承担“理想化客体”的角色,孩子才有勇气去表露自我,进而产生自驱力,愿意自发付出努力去应对挑战。 相反,如果父母按照“客体思维”养育孩子,即忽视孩子真实的想法,而是基于社会期待和刻板印象做出反馈,则会带给孩子大量“工具感”的体验。 比如,告诉孩子“只有成绩好,才是好孩子,我才会爱你”;当孩子表现不好时,不去关注原因,只是一味地要求TA听话;在报兴趣班、选志愿时,专制地为孩子决定一切……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觉得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自己只是满足父母期待的客体。 因此,TA们会认为“学习、考大学、工作……都是为了让父母开心,而不是我自己的事。” 所以很难产生内在动机,发掘兴趣和自主性。同时,由于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从未有过成功的主体经验,因此在之后的人生选择中,也会习惯性地按照父母的意愿生活。这些经验还会内化成一种“施虐性客体”,迫使TA们服从身边所有的权威角色(包括老师、领导、甚至是伴侣等)。 2、主体性缺失可能是一种“集体无意识”。 “社会时钟”的存在,规定了每个人必须在特定时间内完成人生任务。 性别刻板印象,则对男性和女性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它们以社会评价的形式,不断地将这种思维方式灌输给每一个人。 例如,当一个女人想要独自生活,而不是结婚生小孩时,不需要特意强调,她自己就知道将会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异样的眼光等。 这种预知的压力会促使一部分人,尤其是自我意识薄弱的人,违背自身意愿,按照主流评价做出选择,主动放弃主体性。 但在潜意识中,这种自我冲突带来的后果会一直存在。当这个女性被迫进入家庭后,很容易产生一种“牺牲感”,认为自己为家庭付出了很多。 因此,她会通过侵蚀其他家庭成员的主体性,来确认自己的付出被对方看到。 在这种家庭中,往往很难形成健康的边界,反而会变成一种互相纠缠和控制的“共生关系”。 于是,集体规范下的主体性损耗,最终演变成了“代际创伤”,影响着每一个个体。

0温暖
0回答
#
相关回答
黎德坤
其实忘掉一个人最好的方法,不是时间和新欢,也不是拉黑和删除,还有一个更狠的方法,要认真看完一定会对你有帮助,不要再对他抱有任何的幻想和期待,更不要打算用卑微讨好的方式,像舔狗一样的去验证他是否对你还有感情。我知道你现在很痛苦,但是你们真的已经结束了,你必须要接受他已经离开你的事实,不要一直沉沦在这种虚幻的痛苦当中,这样只会让你越来越颓废。如果你每天还是不断的情绪反扑,还是很想联系他,很想给他发小作文,实在不行,我告诉你,那你就去做吧,只要你多厚着脸皮去纠缠他几次,多看看他那一副不耐烦的嘴脸,你好好看看你自己像小丑般的模样,多撞几次南墙,等到头破血流的时候,你就知道回头了。 不要再自欺欺人了,你可以承认自己还是放不下他,但同时你也要问问自己,为什么会放不下他?因为你喜欢他的关心和陪伴,喜欢他性格好,脾气好。可是你不要忘了,他把最好的脾气都留给了外人,对你却是铁石心肠。如果说你放不下的,只是跟他在一起的这段回忆,那就更没有必要了,因为只有你把这段回忆视如珍宝,对于他来说,那只不过是一段可有可无的插曲而已。也许你真正放不下的,其实是没有结果的付出和被浪费的爱,对吗? 但是你要知道,你是他权衡利弊后,想要放弃的人,是他二选一被抛弃的人;这个世界上没有谁离不开谁,只有谁不珍惜谁。所以,千万不要为了别人的错误,去惩罚你自己。你要相信,对的人,他永远都不会离开你。 感谢你断了我所有的路,归我于人海,放我重生,感谢你权衡利弊,让我及时止损。放心,我会慢慢变好,是因为你,但不是为了你。我恢复了原来的样子,撤回了依赖,收回了温柔,放下了占有欲,收起了胡思乱想的心思,以后,不问,不闹,不想,不等,不期待,不指望,不依赖,不依靠,不失望,不强求,要做到给自己足够的安全感,无需向别人索取。 不是我放弃了,是你不需要我了,我已经慢慢的开始习惯没有你的消息了,不是不爱了,而是渐渐明白了自己的不重要,挤不进的世界我就不硬闯了,双向奔赴的爱才有意义,一个人的倒贴那叫犯贱,既然你这么想错过,那就错过吧,故事也有了,南墙也撞了,夜夜难熬的日子也该结束了,你是很重要,可你更应该明白,遗憾的不应该是我。这次我真的走了,如果有一天你想起我的好,别哭,别想,别回头,轻舟已过万重山。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