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冬至啦来盘饺子哦, 据说吃了不冻耳朵哦。

赵莎莎
冬至啦来盘饺子哦, 据说吃了不冻耳朵哦。

3温暖
0回答
冯二玲
温暖了
相关回答
史冬英
我们每个人都会在某个时刻遇到需要安慰他人的情况,但安慰却是一门学问,不会安慰的人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被安慰的人却会感觉更糟。 安慰人的时候经常会遇到的误区有3个: 1、比惨。有人以为我比你惨,你就不会觉得自己是最惨的人了,也就会感觉好些了,但其实烦恼和痛苦是不能被比较的,你比惨式的安慰在对方听起来,反而是在说他的痛苦微不足道,他在小题大做,他的承受能力太弱……这是一种否定。 2、讲道理。有人会在别人难过的时候试图用讲道理的方式让对方意识到他的痛苦是不对的,但感受是无法被理智去解释和消化的,道理意味着对情感的隔离,这会让被安慰的人的情绪找不到出口。 3、转移注意力。有人喜欢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安慰别人,从本质上来说,其实是因为他们无法接受对方的负面情绪,希望尽快让对方好起来。但这样的方式会让对方感觉自己没有被看到,而且好像他的情绪是不被允许的。 正确的安慰方式是: 1、带着好奇心去倾听,不要先入为主地预测对方发生了什么。 2、共情,多谈感受,允许对方的情绪流动。 3、保持耐心,允许对方可以慢慢好起来。 总之,技术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真诚,哪怕你不会这些方法,但只要你真心待对方,即使你什么也不说,你的陪伴就是安慰。

李丽杰
在婴儿生命最初几个月,作为小婴儿,父母还很难识别他们已经有自体感了,但是他们是有一些自体的萌芽的,因为在那个时候他们还不具有我们说的自体。之前谈到的核心自体是具有结构化的自体,具有凝聚性、持续性和稳定性,但是这个核心自体是在婴儿几个月之后才逐渐形成发生的。而在孩子生命的前几个月里,父母是怎么体验孩子的呢,其实这里大多数还是他们自己的幻想,是他们对于自己的孩子想让他们成为什么样的孩子的幻想,是他们自己建构并投射到孩子身上的,其实在孩子头几个月里,是父母自己的幻想主导并体验孩子的感受。总结一下,在孩子的头几个月,主要是父母的投射,主要是父母怎么去想象这个孩子去理解这个孩子的。所以最初的几个月是父母按照自己的投射做反应的。这其实是个好事儿,就是父母在孩子头几个月有投射是正常的,因为这样就能够给孩子提供一个持续性发展的基础。虽然父母已经把孩子当成什么样的人了,但是很明显,孩子还没有做好去做这个父母眼中的人的准备,这是一方面。另外,还有调谐和反应性的部分。 然而很重要的是,虽然父母有这样的投射在,但是他们也需要具有修正自己投射的能力,那么他们就需要根据孩子的行为表现,他的需求的表达、他的情绪的状态来对应的反应和自身的调谐,通过这些来修正对孩子的投射,但是如果他们过度沉溺于投射,就会影响他们对孩子的反应性和调谐。 通过这种互动慢慢地就发展到第二年,后面几年慢慢就可以看出来孩子在表达一些他经由这些互动形成的一些独特的人格特征。而在这段时间,父母会去修正自己的投射,他们会根据孩子越来越大他自身的特征就越来越明显了,父母就会看到,原来我的孩子是这样的,他有这样的行为跟我交往和互动的,这是他们就会修正自己的投射,而真实地看到孩子自己独特的他发展出来的特色。随着孩子长大,他的自体客体体验也在逐步发展,而他们和父母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是有可能、有机会从父母身上获得自体客体体验的满足的。逐渐地父母就意识到说,我的孩子是有这样独特的性格的,我和他之间也有这样独特的主体间性的感觉,我是这样的,我的孩子是这样的,所以我们之间就会形成一个什么样的互动,父母就会开始反射回去,孩子就会从父母那里体验到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孩子就会从父母的反射中认识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