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疗愈自我就是全心全意地做真实的自己,无论脆弱或坚强,冷漠

张丽坤
疗愈自我就是全心全意地做真实的自己,无论脆弱或坚强,冷漠或热情,紧张或平和,残缺或完整,吝啬或慷慨,坦诚或委婉,躁动或沉静,牵绊或自由……

0温暖
0回答
#
相关回答
范翠玲
如果你爱我 作者:萨提亚 如果你爱我 请你爱我之前先爱你自己 爱我的同时也爱着你自己 你若不爱你自己 你便无法来爱我 这是爱的法则 因为 你不可能给出 你没有的东西 你的爱 只能经由你而流向我 若你是干涸的 我便不能被你滋养 若因滋养我而干涸你 本质上无法成立 因为 剥削你并不能让我得到滋养 把你碗里的饭倒进我的碗里 看着你拿着空碗去乞讨 并不能让我受到滋养 牺牲你自己来满足我的需要 那并不能让我幸福快乐 那就像 你给我戴上王冠 却将它嵌进我的肉里 疼痛我的灵魂 宣称自我牺牲是伟大的 那是一个古老的谎言 你贬低自己 并不能使我高贵 我只能从你那里学到“我不值得” 自我牺牲里没有滋养 有的是期待、压力和负担 若我没有符合你的期望 我从你那里拿来的 便不再是营养 而是毒药 它制造了内疚、怨恨,甚至仇恨 我愿你的爱像阳光 我感受到温暖、自在、丰盛喜悦 我在你的爱里滋养、成长 我从你那里学会无条件的给予 因为你让我知晓我的富足 与那爱的源头连接,永不枯竭 永远照耀 请爱你自己吧 在爱他人之前先爱自己 爱自己不是自私 牺牲自己并不是爱的表达方式 爱的源头就在那里 然而,除非你让自己成为管道 爱不能经由你而流向我 你若连接 爱会滋养你我双方 你若断开连接 爱便不能经由你而流向我 你的爱便不是真爱 而是自我牺牲 然而,那不是我想要的 爱自己,是生命的法则 除非爱自己 你不可能滋养到别人 我愿意看到充满爱和滋养的你 而不是自我牺牲的你 因为,我也爱你 我爱你 必先爱我自己 否则,我无法爱你 而你,亦当如此 生命的本质是生生不息的流动 生命如此 爱如此 请借此机会好好爱自己 今天,你爱自己了吗

李萍
通常我们会认为,孩子不省心,所以父母不得不操心。 对于学龄前的孩子而言,确实如此。 但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则是反过来的—— 父母越操心,孩子才越不让人省心。 因为,过度操心的背后,其实是家长向孩子投射虚弱感, 认为孩子什么都不会、不懂、无法做成一件事。 投射的过程包含3个部分。  1. 父母认为孩子是「虚弱」的。  首先,在父母眼中,孩子是—— 没能力解决问题的; 无法面对挫折的; 不会成长的。 这是一种潜层的认知,未必在言语上说出来。 这样的父母在看待孩子时,会变得充满忧虑,总觉得孩子这没做好,那没做够,浑身都是问题。 这一份不安感,会在无形中影响亲子间的互动。  2. 父母过度紧张、过度照顾  接下来,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会产生以下特点—— *遇到问题时,情绪反应强烈:当小昭每次出问题(如忘带课本,和同学吵架),涵涵都表现得过度紧张。 *教育孩子时,反复唠叨:每次教育孩子的同时,都担心他听不进去、做不到,于是一件事会说很多次,反反复复强调。 *代替孩子避免/解决问题:如涵涵认为小昭是虚弱的,觉得他面对不了没写作业挨老师批评,也不认为孩子会在挨批后反思成长,所以总是拼命督促他写作业。 生活中,有的父母看到孩子桌面没收拾干净、家务做不好、学习没有计划,就直接上去帮忙,代替孩子处理,这也让孩子失去了成长的机会。 *责备、嫌弃孩子父母在帮忙的同时,难免也会积攒怨气。 于是,便会在言语嫌弃孩子,不停地唠叨,说他这不好那不好。  3. 孩子接受了投射  父母的以上行为,虽然表面上是对孩子的操心和帮忙,但孩子感受到的则是—— 问题很大很难,我是无法处理的; 爸妈总会帮忙解决,所以那是爸妈的事,不是我的事; 我就是一个糟糕、无能的人。 最后,孩子认同了投射,也把自己放到「虚弱」的位置。 于是,他们的言行变得退缩,不愿思考、不愿想办法,爸妈推一下,才动一下。 看到孩子这样,父母又会加深「孩子很虚弱」的念头,然后继续照顾下去。 于是,一个「投射虚弱感的循环」就形成了。 在此过程里,家长会越来越操心疲惫,孩子则会越来越虚弱。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