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人,不应依恃另一人才达到完整,应自身俱足完整
胡星星
人,不应依恃另一人才达到完整,应自身俱足完整。若需依恃他人者,则爱情里便有强权与弱势之分,有供养与寄生关系,有领导与服从之训诫,有索求与牺牲的争执。
0温暖
1回答
相关回答
冯红艳
有些人说:我爸妈不爱我。那么反问一句:不爱你怎么把你养大?直接丢了多省事! 当你理解不同,感受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问题形态。你看到爱,你就有爱的力量!你看到恨,那么就去品尝恨的滋味。 不同的感受和理解造就了人的性格形态,以及兴趣爱好。 建设性的去使用原生家庭论,当把来访的问题和父母链接一次,就是对来访的再一次伤害。
罗丹
没有人能真正了解另一个人, 除非你穿上他的鞋, 走过他的路。 也许真有那个机会, 你刚穿上鞋, 还没出门, 已开始难过。
于萍
马冬梅
世界著名的内观禅修大师德宝法师在《观呼吸——平静的第一课》中说: 我们通常把生活经验分类,并且试图捕捉每一个感受,每一个在无尽流动中的心灵变化,再把它们分别放入“好”、“坏”和“不好不坏”这三个心灵的鸽巢。 如果一个特别的感受被标识为“好”,我们就会希望将时间冻结在那里,紧抓着这个特别的想法舞弄它,把玩它,尝试不让它跑掉,当它留不住时,我们便竭尽全力的重复那个会引起我们这样想法的经验。让我们把这个心灵习惯称为“执着” 心灵的另一边放着标志为“坏”的鸽巢,当认知某件事情是坏的时候,我们就会尝试着把它推开,试着否定它,排斥它,想尽办法避开它,我们抗拒自身的经验,把自己弄得支离破碎,让我们把这种心灵习惯称为“排斥”。 在这两者之间“不好不坏”的鸽巢,我们把不好也不坏的经验放在了这里,它们是温和的,中性的,而无趣的,我们把经验打包放在这里。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忽略它,重新把注意力集中到无尽的贪爱和憎恶,这样这个不好不坏的经验种类,就被剥夺了它应该受到注意的地位,让我们把这个心灵习惯称为“忽略”! 这一切行径的结果就导致了我们一直固步自封,无止境的追求欢乐,无止境的逃避痛苦,以及无止境的忽略我们90%的经验。之后我们质疑:“为什么生命如此乏味?” 因为无论你如何努力追求快乐与成功,还是会有失败的时候。无论你跑的多快,苦难总有追到你的时候。在那些时候,生命无聊的令你想放声尖叫。 我们的内心充满了不满与批评,我们在自身周围遍筑围墙,把自己困在爱憎的牢笼里,感到痛苦万分! 所以,活好自己就是:不要去执着“好”的感受,也不要再拒绝“坏”的痛苦,去细细品味当时当下每一个“活着”的感受,去做好当时当下可以做的,把剩下的交给自然的发生。 坐在时间的缆车上,经历生命的“无常”变换~活出当时当下的自己。
朱艳秋
既能看见自己内在的阳光,也能看见自己内在的阴影,还能让它们和谐共处,这就是心理健康。(半山)
宗阳
世界在不同的人眼中,会呈现截然不同的景象。好与坏,有时就在于你如何去看待。 多去欣赏生活美好的一面,多从喜欢的事情中寻找趣味。喜欢一句话: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约三五好友闲来小聚,品茶闲聊;收拾装点房间,把每个角落打造成整洁舒适的样子……好生活,都是用心经营出来的。只要心怀诗意,再平淡的日子,也能过出熠熠生辉的模样。 用积极的心态生活,不急不缓,从容淡定。有趣的灵魂,终会与美好和希望不期而遇。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