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原生家庭# 我们曾被父母伤害,他们曾让我们遍体鳞伤,让
张丽坤
#原生家庭# 我们曾被父母伤害,他们曾让我们遍体鳞伤,让我们深感痛苦,绝望,愤怒,无助,他们是我们成长中的坏客体,这是事实。 如果我们的防御太强,压抑太深,对父母的愤怒和憎恨无法被自己感知,无法被他人看见和理解,无法哀悼曾经的伤害,对坏客体的原谅也无从发生,也无法在现实层面原谅父母。 “原谅绝不是忘却,一笑置之。恰恰相反,原谅的基础是记忆,记起发生过的事件及其伴随的情绪,并以此记忆为基础,做出不再让此种行为再发生在自己或所爱之人身上。”
1温暖
1回答
龙光辉
温暖了
相关回答
魏孝琴
当我们能够学会如何在亲密关系中正确、温和地说话,就能够更流畅地真实表达自己; 对方感到环境安全了,自然也会愿意敞开自己
而到那时,真正好的亲密关系才会发生,婚姻也会从低谷重新回到平路。
蒋营宜
在婚姻和伴侣关系中,"成人与成人模式"、"成人与儿童模式"和"儿童与儿童模式"这三种模式通常指的是双方在情感成熟度和互动方式上的匹配。这些模式并不是正式的心理学术语,但它们可以用来描述夫妻或伴侣之间的动态。 1. 成人与成人模式:这种模式指的是两个情感成熟的个体之间的关系。双方都能够以成熟、负责任的方式处理自己的情感和生活问题。他们通常能够进行开放和诚实的沟通,解决冲突时寻求共同的解决方案,并支持对方的个人成长。在这种模式下,两个人都是独立的,同时也能够在情感上相互依赖,形成一个坚固的伙伴关系。 2. 成人与儿童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一方表现出较高的情感成熟度,而另一方则表现得较为依赖或幼稚。这可能导致"父母-子女"式的关系,其中一方扮演照顾者或保护者的角色,而另一方则依赖对方提供安全感和指导。这种不平衡可能会导致压力和不满,因为一方可能感到被束缚,而另一方可能感到被限制或失去自主性。 3. 儿童与儿童: 当两个情感不成熟的个体结合在一起时,他们可能会形成一种类似于儿童间的互动模式。儿童是需要被关注的,在情感中都是索取型的。这种关系缺乏深度和真正的亲密感,因为双方都在处理自己的情感和生活挑战时感到困难。他们可能会避免真正的沟通,转而参与游戏或竞争,而不是建立真正的伙伴关系。比如那种动不动就吵架分手拉黑,过两天可能又和好了,如此循环往复。这种模式会导致不稳定的关系。如果有一方成长了,而另一方待在原地不动,这种关系容易破裂。 了解这些模式有助于个体反思自己的关系,并考虑是否需要在情感成熟度和沟通技巧上做出改变,以促进更健康、更满意的伴侣关系。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关系不符合"成人与成人"的理想模式,可能需要通过个人成长、伴侣沟通或心理咨询来努力改善。
王立民
父母教育方式不当:如果父母经常采用严厉、专制的教育方式,对孩子要求过高,总是批评指责,孩子可能会感到压抑、自卑,长期积累下来就容易产生怨恨情绪。例如,孩子考试没考好,父母不是鼓励和帮助分析原因,而是一味责骂,这会让孩子心理受挫。另外,过度溺爱也可能导致孩子怨恨父母。被溺爱的孩子往往缺乏独立性和责任感,当他们的需求不能被无限满足时,可能会对父母产生不满和恨意。 • 缺乏理解与沟通:父母与孩子之间如果缺乏有效的沟通和相互理解,孩子会觉得父母不尊重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比如孩子对某个兴趣爱好很感兴趣,但父母以影响学习为由坚决反对,又不与孩子好好沟通,这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支持自己,从而心生怨恨。 • 家庭环境不和谐:如果家庭中经常发生争吵、暴力等情况,孩子会感到恐惧、不安和痛苦。例如,父母经常因为琐事大打出手,孩子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可能会对父母产生怨恨,认为是他们破坏了家庭的和谐与幸福。 • 父母的行为榜样不佳:如果父母自身存在不良行为,如说谎、欺骗、不孝顺长辈等,孩子可能会对父母的行为感到失望和厌恶,进而产生恨意。因为孩子通常会把父母当作榜样,当榜样形象崩塌时,孩子的心理会受到很大冲击。
张秀丽
一个人的行为和心理问题,可能是家庭生病的结果;一个人的个体问题,可能是家庭系统功能失调的表征。而孩子最忠实于家庭,为了保护家庭,他们通过“生病”,把家庭问题引到自己身上。
朱杰
自卑感表现的方式有千万种,有人柔顺,有人胆怯,有人逃避,有人色厉内荏……
于萍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