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讲讲当年的那个自己,现在长大了吗? 在《你好,李焕英

刘云清
讲讲当年的那个自己,现在长大了吗? 在《你好,李焕英》中,贾晓玲一度觉得,如果妈妈当年跟一个更优秀的人在一起,生下的那个孩子,一定会比自己更好,更能给妈妈长脸,值得被爱。 于是,她宁愿牺牲自己,宁愿自己从未出生过,也要撮合妈妈和厂长儿子在一起。 孩子是敏感的,父母发出的任何一些信号,都能被他们捕捉到。 父母的一举一动都会对他们产生深远的影响。 无意义的攀比、建立在别人的态度与价值赋予上的虚假自尊,会在父母和孩子之间会形成“相互投射”,无穷无尽的恶性循环。 即使在电影后期,我们看到了李焕英对贾晓玲一再强调的“健康快乐就好”,但贾晓玲的不被接纳感,却是在主线故事里持续存在的。 真的只有优秀成功,才是值得被爱的吗? 接纳自己是一个人一生的必修课,让孩子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让他们正确对待外界的评价,认可自我价值,成为真正的自我,也是作为一个成年人的终身修行。

0温暖
0回答
#
相关回答
张丽霞
对于关系非常亲近的人,人们总是会有一种错觉,认为自己完全了解对方。人总是以自己为基准,希望对方符合自己的期待,因此想要完全理解别人,自然是一件难事。适当关怀他人是必要的,但过度在意他人,有时候可能会伤害到自己。 即便尽量客观,我们对于亲密的人的期待也总会带上自己的价值标准,很多时候自己想着“我明明是为了他好,为什么他总是不领情?”却不知道自己其实也并没能真正完全理解对方。有时候你以为的关怀和在意,也可能对对方是一种伤害,想要完全理解别人,本来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太在意别人的感受,是会让自己受伤的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被定义为讨好型人格的人格类型,指一味地讨好他人而忽视自己感受的人格,是一种潜在的不健康行为模式。这样人格的人对别人的感受特别敏感,常常抬高别人、贬低自己,不敢发出请求,很难拒绝别人,缺乏界限和原则,习惯性主动道歉、迎合他人、没有自己的原则、不懂得拒绝、害怕给别人添麻烦、默默承受、内心自卑害怕他人的负面评价等。 适当关心别人的感受,是善良的美好品质的表现,但是太过在意别人的感受,甚至委屈自己去讨好别人,那就会变成别人眼中的卑微的讨好,而你也会变成可以任意欺负的对象。 所以,别太在意别人怎么想的,是不是因为你的拒绝受伤,先想想你自己是不是因为没有拒绝而受伤吧!太在意别人的感受才不是什么好事情! 愿你永远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你要知道,只有保障好自己,才能顾及他人。

赵莎莎
保持乐观的心态。一个人一定要乐观,乐观的人更容易找到乐观的人。但是为什么很多人愿意保持悲观的态度呢?因为悲观者永远正确,乐观者永远前行。这是很有意思的一句话。悲观者为什么永远正确呢?因为我们的生活其实有好有坏,有好事发生,也有坏事发生,但是你要知道,人对于坏事的印象一般比较深刻,好事一会儿就过去了,就忘记了,却永远记得坏事。悲观者总是做坏的自我预言,比如“我嫁不出去”“他们不喜欢我”“我长得太难看了”“我这种性格就应该单身”,你给自己做这么多负面的定义以后,你会发现这些预言都一一验证。一一验证之后,人们就会觉得还是悲观比较好,我这个人有自知之明,这就是“悲观者正确”。但悲观者正确是没有用的,做事业、创业也是一样,创业者也绝对不能够太悲观,因为悲观的创业者会丧失特别多机会,他会觉得“你看,又验证了吧”,但这种验证管什么用呢,并不管用。重要的是那一到两次的成功,人这一辈子成功一次就够了,夸张点来说,就算你的婚姻失败了二十次,最终成功一次够了,你需要成功多少次呢?所以宁愿做一个经常犯错的乐观者,也不要做一个经常正确的悲观者。 那怎么才能够变得乐观呢?第一个,“识别自己的想法。想法往往发生得太快,并且被一次次重复和强化,以至于会在人们放松警觉的情况下,成为自动思维。”如果你的自动思维觉得“这个人跟我约会了一次就不给我打电话了,肯定是没瞧上我”,你有了这么一个想法以后,它会自动发生,以后只要这个人回复慢,你就会生气,你就会自我保护,然后心想“干脆我先甩了他吧”,这就是消极思维的发生,所以你要学会识别想法。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