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爱是人类少不了的话题。 阿兰•巴迪欧的《爱的多重奏》这样

王新宇
爱是人类少不了的话题。 阿兰•巴迪欧的《爱的多重奏》这样描写: 爱是一个事件,是一种需要坚持到底的冒险。需要一点点的加以辛苦劳作来建构出爱的真理。必须坚持不懈,必须同时注意自我和他人,必须将自我和他人放在一起,必须思考和行动,从而有所转变。于是,作为劳作者的内在报偿,将获得幸福。 劳作这个词用得舒服。 亲子关系,婚姻家庭,朋友亲情都是需要劳作的。

0温暖
0回答
相关回答
王丽华
职场压力,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如果长期处于强压状态,很容易神经紧张、失眠等。久而久之,可能还会出现更加严重的问题。但是,现代社会节奏如此之快,作为相对“渺小”的个体,我们很难左右社会的发展,我们只能自我化解。那么,越能有效调节压力,抗压能力越强,就越容易在职业发展中占据优势,同时还能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和情绪。那具体该怎么做呢?接下来,从两大维度给你一套系统的解压并提高抗压力的方案。那第一大维度,是调整自己对压力的认知。 01 如何正确看待压力? 提到压力,我们往往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压力会带来很多问题。但实际上,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压力并非只有负面的影响,我们需要客观地来看待压力。 第一,适度的压力有利于激发人的潜能。 心理学家伯特·耶基斯 (Robert Yerkes) 和约翰·多德森 (John Dodson) 通过实验研究,创立了“倒U型理论”。 这个理论描述了压力与绩效之间的明确关系。当我们所承受的压力水平适合我们正在做的工作时,我们就会达到最佳表现。当我们承受的压力太大或太小时,表现就会下降,有时甚至会很严重。第二,完全没有压力也是一种压力。虽然大的压力源对健康不利,但是完全没有压力或者说压力过小,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组心理学家发现,无压力的生活可能降低人的认知功能,每天接触小的压力源有助于长期保护一个人的认知。而且,我们常说压力就是动力,比如我们谈到的人生意义感、目标感这些可以带给我们内在动力的东西,往往也伴随着一些压力。当人完全没有压力的时候,我们可能会用“空虚”来形容,这本身也是一种压力。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会因为工作压力太小,过于轻松而选择离开。第三,压力有害的观念比压力本身更加伤害身心。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Kelly McGonigal(凯利·麦格尼格尔)的研究表明,那些相信压力有害健康的参与者,会经常失眠、内分泌失调,并且诱发癌症或心脏病,最终使得死亡的风险增加了43%,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但是,如果承受极大压力的人,不认为压力有害,死亡的风险就不会升高。因此,如何看待压力会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有重要的影响。

宗阳
我们无法否认“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内在愿望和一部分积极的影响。想要更好,无论是工作和学习中成绩更好、自我更加强大有活力等,都是我们很积极的愿望。这种正向的愿望也激励着我们去尝试更多体验性、成长性的事情,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们的发展。 但过度地要求“成为更好的自己”、或者无休无止地要求“成为更好的自己”,则变成了一种魔咒。在这样的魔咒下,个体无法停歇,只能持续不断的、疲惫地“努力上进”,缺少了必要的休息与娱乐,而且时常感受到自己“尚未更好”的挫败,内心体验也时常是匮乏与疲惫。 首先,过度要求自己更好,可能会忽视过程中自己的真实感受与需求,带来耗竭和倦怠。 一些时候,“更好的自己”意味着废寝忘食、努力奋进,而过程中会一定程度让自己忽视对于休息、健康、关系支持等需求。我们看到很多情况下,即便个人已经感到非常疲惫和消耗了,但仍然关注点在如何更加积极和高效上。“更好的自己”像是吊在我们面前的一根胡萝卜,驱使着我们不知疲倦地前进着。 其次,一直追求“更好的自己”,很多时候蕴含着对于当下自己的否定,好似当下的自己是“不足够好的”。 一些时候的更高追求,是源于“我足够好了,我想尝试看是否能更好”,但更多时候,我们见到的是“我现在不够好,我必须更好才可以”。后者反映出我们较低的自我评价,持续的体验到内心的匮乏,总觉得自己很多方面不足够、不够好。这种匮乏和低的自我评价,也会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无法以一种充盈的状态体验生活。 第三,过度要求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尤其是忽视客观条件的情况下,如未能实现这样的超高要求,我们时常会感到挫败,甚至会发起对于自己的攻击,认为自己不够优秀/聪明/努力/幸运等。 长此以往的自我攻击,会带来抑郁的感受。好似如果“没能成为更好的自己”,是不值得活的,或者,没有创造更大的价值、变得更好,便没有了存在的意义,产生了存在主义危机,怀疑自己存在的意义。

冯月芹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