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夫妻之间要有一个一致性沟通。 首先不带评判的表达自身情绪
李士利
夫妻之间要有一个一致性沟通。 首先不带评判的表达自身情绪情感。 在此基础上表达需求和对问题解决方式的期待。 这样一方面不会引发对方的戒备心和防御心理,又能让对方看到自己的诉求。
0温暖
0回答
相关回答
袁力红
虽然没有了妈妈,但你还有爷爷奶奶爸爸这些家人,在这个关系里,你成长成大孩子了,是吧,他们之间的事交给他们自己去处理 被同学欺负,这个一定要求助,求助家里人,相信他们,相信老师,相信自己,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在同一件事,那就是成长,学会怜悯自己,爱惜自己
王倩倩
谭丽梅
我们传统的思维方式是问题解决模式,是找方法把情绪和感受当作问题把它给解决了。甚至罗列出一二三四五的步骤和方法去实施。而心理咨询首先要转变的一个重要的思维模式,是要与情绪和感受待在一起,提升和它们相处的能力。 在生活中,抗拒痛苦会让我们更痛苦。对抗情绪会让我们更加深陷于情绪对我们的占据之中,这些不能面对的情绪和感受会无意识的影响我们当下的生活和关系。 能接受感到不舒服的、糟糕的情绪,是人格成长的重要标志之一。
杨雪青
《底层逻辑:看清这个世界的底牌》一书中认为: 一个人心中,应该有三种“对错观”: ① 法学家的对错观,(谁证据确凿 谁的错) ② 经济学家的对错观,(谁社会总成本低 谁的错) ③ 商人的对错观(谁损失大谁的错) 举个例子:坏人A诱骗好人B进入C的没有锁门的工地,B失足摔死了。请问,这是谁的错? 法学家的对错观: 对于上述情况,法学家可能会说:“这当然是A的错,这就是蓄意谋杀,还有什么好讨论的!” 是的,如果证据确凿,在法学家眼中,这就是A的错。但是,这种“大快人心”的对错观,不一定能避免类似案件再度发生--法学家做不到的事情,经济学家也许能做到。 经济学家的对错观 对于上述情况,经济学家可能有不同看法:是C的错。 也许有人会说:“啊?为什么啊?C也太冤了吧?” 经济学家是这样考虑的:整个社会为避免B被A诱骗进入C的工地要 付出的成本,比C把工地的门锁上的成本高得多,虽然惩罚C会让其觉得冤,但是以后所有工地的拥有者就都会把门锁上了,于是这样的事情会大量减少。 经济学家是从“社会总成本”的角度来判断一件事的对错在谁。虽然有时这样的判断看上去不合理,但会比从“纯粹的道义”的角度更有“效果”。 商人的对错观 对于上述情况,商人可能这样想:不管是A的错还是C的错,B都死了;不管让谁承担责任,B都无法起死回生--从个体利益最大化的角度看,B只能怪自己。
王红丽
什么叫成功的人生?就是等你死的时候,幸福和痛苦的比例是51:49。 ~《左贺的超级阿嬷》
王浩
咨访关系的匹配度之浅析 最近做了一个咨询,来访者对我的评价是太着急了,急于要对方接纳我的观点。急于给对方灌输观点。这让我做了一次自我分析。似乎是我被做了一次咨询。被来访者照出了我的面目。 其实这也是咨访关系的匹配度问题,匹配度来自双方的认知和接受模式是否匹配。一般来访者都是比较弱的。会被咨询师的强势灌输所催眠,这也是我喜欢的节奏。但也有些来访者不能接受太快的灌输。这和她的认知有关,她所接受是观念必须是自己理解的搞懂的,顿悟的。吃别人吐出来的馍馍不香,所以你要陪伴,循循善诱,让对方找到自己的困惑,自己寻找到答案,而你做的就如同一面镜子,真实的还原对方的面目。 这类来访者其实是做心理咨询师的好苗子。因为有自觉和顿悟。对于相似的人,匹配度往往不会很高,所以要学会改变,教学相长,一个好的咨询过程,不是咨询师在付出,也是同时学习和陪同来访者一起成长的过程。咨询师本身也是获益的。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