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人在早年所经历的关系, 组织和发展了人的心智, 人和父母
张晓荣
人在早年所经历的关系, 组织和发展了人的心智, 人和父母或主要养育人的关系模式, 贯穿人的一生。 想要改变,唯有觉察 有了一定深度的觉察 才有可能改变潜在的认知 有了新的认知 才有可能有新的行为和新的反应模式
1温暖
0回答
李佳
温暖了
#
个人成长
相关回答
茅丽英
两个缺爱的人会非常容易相互吸引,就是当他们看到对方某一些特质的时候就好像在照镜子看到了自己一样,看到了自己童年当中的那个创伤过的小孩子,很想要去呵护对方跟拥抱对方,所以会相互吸引;但是这两个缺爱的人一旦凑到一起过日子这事就麻烦了,他们会不停的去索取情感,然后索取到对方给不动给不起最后就带着愤愤不平的恨意从这段关系当中离不开了。所以我常常看到的就是两个没有能力爱自己的人在谈一场没有结局的恋爱。我们从爱自己开始吧! 您来倾诉
我来聆听
宋慧敏
观察一个家里谁带娃多,不是看谁朋友圈晒娃晒的多。也不是看谁说多爱宝宝、多喜欢孩子。通常情况下,我们只需要观察一件事,谁情绪最不稳定、最容易崩溃,就是带娃最多的人。 带娃特别恼火、特别难吗?倒也不见得。 因为带娃这个活儿,是没人感激你的。 妈妈带娃理所应当、天经地义,那是自己的孩子。 爸爸带娃理所应当、天经地义,那是自己的孩子。 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带娃,天经地义,那是自己的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 谁干这个活儿,都是白干活儿……都是吃力不讨好。 尤其是妈妈,不带娃就是不负责任。 在带娃这个事情上付出的劳动通常情况下被很多人视为0劳动。 所以那些说带娃特别累的妈妈,公婆会觉得她懒。因为带娃不算干活,你要在带娃之余做完家务才算及格。 老公觉得你只要钱,因为带娃的付出在他眼里不值钱。 孩子觉得你总是凶巴巴的,你又累又难,难免有怨气,宝宝自然就是妈妈第一个发泄对象。 怎么办呢? 明天接着说~
郭玫
就算父母极力想克制住自己的悲伤,但敏锐的孩子也能察觉到我们的情绪。与其隐瞒自己的感受,不如诚实的表达自己,让孩子知道,父母也有感觉不好的时候,但这不是你的错,同时让孩子学会如何体谅他人的情绪。早安,朋友!
朱智杰
融入群体 由于疫情的影响,身边的好友都有很多已经更换了工作已久的公司,这是一种迫不得已的转变,包括我自己也是其一,然而就会很多人习惯待在一家公司,早已忘记了或者放下这种融入新环境的锻炼,也是我们常说的社交,逐渐形成三点成一线的生活模式。 在融入新的环境,很多人都会表现得格外的紧张和内敛,这是我们常说的防御机制,也许在这个自认为不熟悉联系不安全的地方,就只剩自己是自己的“最佳拍档”了,在这个状态下特别难跟新同事打开那层陌生的隔膜。 在一个群体,我们首要的还是先做好本分,但这个本分可能也会被误认为仅此是工作,其实怎么跟同事相处,体现出团队精神也是工作之一,因为除了社会,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社交。 对于新的环境,我们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张白纸,是的,对于您的职业经验多么丰厚也好,到了这里你能演绎成白纸,才是最容易跟人交流,放下过多的完美追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谦卑态度,这两点就是欢迎您跟我接触的状态,当然,主动是很有必要的,不过这个主动我们就可以选择先接触谁更舒服。 最后也重复一遍我今天给同样提问融入新圈子的朋友一句回复,先跟大家玩再跟大家谈,玩之中包含交流,谈就是更深入与针对性的内容,希望这番分享可以鼓励到各位暂时内敛中,而内心是渴望去结交伙伴的人群提供微薄的帮助~
张凤琴
诗人于戈说:“为人父母,什么都可以给孩子,唯独对生活的经历,喜怒哀乐、成功挫折,你无法给孩子。” 学不会放手,你替孩子走过的路,终将成为他爬不上去的深坑。 心理学家曾奇峰在《你不知道的自己》中也曾写道: “人对独立的需求是非常大的,特别是成长中的孩子,过近的距离,会扼杀孩子的独立性。” 他总结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与父母关系过近的危害: 爱和控制成正比例增长,爱的越多,控制得越厉害; 丧失独立性,只习惯跟人的近距离关系,没有界限感,不容易建立跟他人的关系。 假爱之名,过度包办、过度掌控,将孩子的人生牢牢圈在自己的羽翼之下。 你以为是爱,其实是害。
何思帆
当对方经历一些痛苦的事情时,仅仅是听对方说出自己经历了什么和内心的感受,就是有滋养作用的。 在听完对方的述说之后,如果你能给予共情,对他的帮助会更大,但如果你真的不知道说什么,你甚至可以坦诚地说:“听完你讲的之后,我感觉你很难过,不过我也不知道说些什么好!”对方可能会说:“没关系,跟你说说我就感受好多了。”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