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家庭互动的第1层是言语行为,包括言语和非言语交流。 第
邵自力
家庭互动的第1层是言语行为,包括言语和非言语交流。 第2层是关系,是指两者或者两者以上在一段时间内如何相处。 第3层是生活脚本,涉及个人发展的自我概念。 第4层是家庭神话,包括个人规则和家庭关系如何运作、家庭和外界如何连接。
2温暖
0回答
万娟
温暖了
#
人际关系
相关回答
姜琳琳
心率协调与否会直接影响大脑的功能。心率混乱会干扰大脑的同步 运转,而心率协调会促进心脑合作。心律协调会使大脑做出更快、更精准的反应并且在压力 下表现得更加出色。
王义丽
人的潜意识挖到哪里,自然就会与什么碰撞到哪里。一个人理解另一个人,是以人为本,是以潜意识为参本形成深度理解。
郭红玲
心理学家埃利斯把脆弱称之为“不能忍耐症”,即脆弱意味着一个人挫折耐受力低下。 这并不是错误,没有人生来就有很强的耐受力,关键是了解耐受力低下背后的思维模式是什么。 一般来说,有这三种思维模式的人,会更容易感到脆弱。 a.应该思维 认为事情“本就应该”如何,“不应该”出现其它的情况。 比如生活本应是轻松自在的;付出努力完成的事应该完美无缺;人人都应该对别人怀有善意;谈恋爱后应该和所有异性保持距离;结了婚应该生孩子等等。 但事实上,生活总是与困难挫折相伴;再尽心尽力也不可能把所有事情都做得完美;并非所有人都以善良为第一准则;恋爱与结婚后的生活方式,是两个人共同商定的。 如果我们坚持“应该思维”,不根据实际场合情况来调整自己的想法,就很容易处处碰壁,产生挫败感。 b.绝对化思维 认为事情要么是好的,要么就是坏的;要么是对的,要么就是错的。 比如我如果没有做到最好,那我就是最差的;我如果没有错,错的一定是对方;一个人做了好事,就是绝对的好人;一个人做了坏事,就会被盖章成坏人。 在这种绝对化、非黑即白的思维下,我们往往会处在极端的情绪中,要么是极端的亢奋、认同,要么是极端的挫败,这种挫败常常发生,就会让人更容易脆弱。 c.灾难化思维 一旦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就认为结果是无可救药的。 夸大是我们思维的一个特点,当我们高兴的时候,看到所有的东西都会很开心;当我们伤心难过时,周围的一切都会变得很伤感。 这种夸大的特点就导致了当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时,我们会把它想象得更糟糕。但是,不管这种感受有多真切,我们都要提醒自己,这只是一种夸大的假象。 我们所担心的事情,绝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发生。 所以,当有一天遇到的事情让你感到很脆弱,很无助的时候,不妨问一问自己,为什么会感到脆弱?我是用什么样的思维模式来看待当前发生的事情的? 不同的思考模式造就了在同样面对挫折的时候,我们是更脆弱还是更坚强,是容易崩溃,还是能激发自己的潜能,让自己变得更好。
林霞
我并不想成为他们希望的样子,没有义务去成全别人对我们的期待。你也是
邵鹏飞
人间万千光景,苦乐喜忧,跌撞起伏, 除了自渡,其他人爱莫能助!
周鹏
两性的双方都在无意间忠诚于过去,通过对自己早期环境的忠诚,在感受上保持与早年关系的持续联接。所以很多人发现,你和你爱人的某个家人极度相似。不仅长相,甚至性格、喜好都会有很多相似之处。俗语把这种现象称为: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其实,这种现象恰好说明一个人的影子人格大多来源于重要家人。从精神分析上来解释,这恰是另一种形式的忠诚于过去。当一个人早年生活中有严重的情感匮乏,或者有极大的未被满足时,他会慢慢产生出补偿心理。会在期待和幻想中积淀出一个自己想要而得不到的情感或人物类型。待成年后,就会在茫茫人海中照着早年幻想出的那个模糊感觉去寻找那股笃定感。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对于早年的忠诚反而是更隐蔽,更忠诚的。也因为其影子人格在内心的不确定、不统一,未来的情感关系可能暗藏着更大的有些人就是会找和自己父母性格、处事都相同的人做伴侣,而有些人则是把对方变成和父母一样的人,最终就是要去体验和父母相处时同样的感受,这是问题。所以,我们可以尝试去重建一段充满爱、理解、正性反馈的关系,在关系中获得滋养和修复。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