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在心理发展中,攻击性是生命的动能,一种生命的活力,也是自
张翠香
在心理发展中,攻击性是生命的动能,一种生命的活力,也是自我功能的一部分。需要被允许,被保护。。 一定的攻击性是一种成就,意味着可以容忍伤害,内疚等矛盾的情感。。 能够接受自己的攻击性,真实的表达自己,是一种相对整合的状态。。
3温暖
0回答
依璐
温暖了
#
个人成长
相关回答
姜琳琳
我需要记住一点, 我就是我。 走遍天涯海角,没有一个人和我一样。 我给予自己一个机会, 能够满怀爱意地发现并使用我自己。 我望着自己, 看到的是一件美妙的作品, 而在我的目光当中,它会变成事实。 我爱我自己; 我欣赏我自己; 我珍视我自己。
蒋蓉
最近在看这本书,很有收获,推荐
冀锐敏
孩子无法对父母表达愤怒,会转而攻击自己,通过各种方式,让自己各种倒霉,目的是期待父母能够理解帮助自己。 悖论在于,孩子攻击自己越严重,对父母的愤怒越无法表达,越来越加力攻击自己! 这样就形成一个追逐游戏,眼里只期待父母改变,就无法转而面对自己内心的绝望悲伤,无法沉到底,只能漂浮在期待中。所以无法自己独立行走。
黄芳
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三部分: 本我(本能的我) 自我(现实的我) 超我(理想的我) 本我来自我们的本能冲动。而超我来源于权威和环境,是一些规则和要求。自我负责协调本我冲动与超我之间的冲突。 在小时候,父母就是权威。如果父母是灵活的、尊重的,超我的迫害性就会逐渐消失。孩子的人格也会发展比较顺利,超我会变得成熟和灵活。 但如果父母比较严厉,有过多的指责、评判、要求。 孩子的超我就会比较强大,成为“虐待性”或“惩罚性”的超我。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发展出极致的自律,超我过分压榨本我,忽视和压抑本我的需求。让自我被迫自律。因为一旦不够自律,就意味着“失败”。 自我就会受到超我严厉的“惩罚”,内心陷入深深的羞愧和自我厌恶。这就形成了一种“自虐式”的自律。 这种所谓的自律,是一种拉扯和内耗,极度消耗内在的力量,极难维持。 很多人越想自律,越难自律,越容易出现堕落的情况。 怎样才是健康的自律呢? 健康的自律,应该是灵活的,适度的,而不是极致的,把懒惰和拖延完全消灭的。 超我发展较好的人,能跟自我形成良性的互动。 他们能意识到本能的欲望和超我的目标之间的冲突,并做出最合适的选择。
冯红艳
接“不乱之恋”的来访感触 最近几天在线上碰到几起不论之恋,有儿媳妇讲述与公公的特殊关系的、有儿子讲述与母亲特殊关系的、有母亲讲述与儿子特殊关系的、还有姑爷和丈母娘特殊关系的。这样的特殊人群其实很难与他人建立信任关系,如果建立信任后也会把内心压下的痛苦倾倒而出(当然,防御无时无刻不在)。 如果能建立信任关系一定要好好守护这些来访,也许你会是他世界上难得的光。 血缘关系越近其实越很难表达内心的苦楚,越沉溺其中其实也会在某个时刻更恨这种不能自拔、无法选择的状态,爱因为太过复杂纠缠不清,找不准自己应该是个什么样子。欲望、情感、理智是相互打架的,欲望的纠缠、情感的堵塞、理智知道这种关系与大环境的冲突,越是沉浸欲望越是被众多道德的枷锁束缚,世界会在这些无形的枷锁下限制的越来越小,压迫得让人无法呼吸。 我想任何人被压缩在一个很小的环境里都是希望走出去的,而外界的每一句评判都可能是刀剑,带来的都会是伤害,不敢被人知道也不敢走出去。 与来访沟通的时候觉得来访缺的情感要么帮他们找到、要么给予,只要缺的东西补充上了来访也就会往前走了。情感好像是粮食,吃饱了才有力气往前探索。而瘾,不管是什么瘾,如果这个瘾带人坠入黑暗,萎缩在窄小的空间,那么瘾背后带来的伤害人都是有感受的,都会在某个时刻想要脱离,期待走上自己人生轨道,期待有人给予情感上的粮食。 也许咨询师提供的是一个带着阳光的空间,可以自由呼吸的情感流动的状态,有别于欲望,依然接受和爱来访的状态。 “希望每个人都被温柔以待,”很多时候是很难做到的,从我自身来看,我不一定都能做到理解,我无法做到佛那样的包容,我有自己的观点和人生态度。我能做到的是接受这样的来访,试着理解和走进。我头顶上悬着一根鞭子,告诉自己每个人都有他的经历和不容易,需要被看到。
宋慧敏
(接上文)那些情绪价值的正解时刻: 1、吵架是能和你好好吵架、不吼叫,耐心和你讨论事情、安抚情绪,让你明白两个人观点的参差以及如何解决。 2、做饭即使不好吃,也不会贬低吐槽你的劳动成果,反而认真品尝,然后耐心讨论怎么做。 3、因为工作难过、委屈,ta不会装作看不到,能引导你诉说后提供有效建议。 “爱人如养花”,一个好的伴侣,会让你变得情绪稳定、积极向上,但这种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大部分人因为家庭环境、周边影响,控制不住自己,其实对方也是这样。互相包容、理解,彼此成长。是对爱人最好的爱意表现。如果我们暂时还没有成为“情绪价值”的收件人,不放从“寄件人”开始。 祝您天天好心情~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