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有种爱,叫费力不讨好。不是你认为爱,就是爱。在关系中,如
王晓波
有种爱,叫费力不讨好。不是你认为爱,就是爱。在关系中,如果你经常费力不讨好,伤心、委屈,是因为给与别人的是负担和厌烦,不管花了多大力气,用了多少时间,耗费了多少资源,如果不是对方所需,无助于对方,基本等于白费力气。人不会根据你给了什么去感恩,人是根据自己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满足了多少而感受喜爱、感恩和感谢。所以,最重要的是做对事,而不是做很多事。
0温暖
0回答
相关回答
王瑶琪
在失败者身上,常常有这些表现:对外人态度特别好,毕恭毕敬;周围人对他的评价,往往是“老好人,有修养,脾气好,善良”。而回到家里,他就暴露出另外一副面孔:变得暴躁,偏激,情绪化,愤怒,歇斯底里。在外面有多么礼貌,多么胆小卑微;在家里就有多么暴躁,多么肆意妄为。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类人?对内指责,对外讨好;对内“勇猛”,对外“懦弱”。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种人到底是什么心理? -01对外人和气,对家人暴躁,是什么心态?1、踢猫效应:自上而下情绪转移你听说过“踢猫效应”吗?背后的小故事是这样:男人在公司被老板臭骂一顿,下班回家路上又跟人发生了冲突;回到家里,冲着在厨房里做饭的妻子,一顿输出谩骂;妻子一脸懵,委屈得不行;这时儿子放学回家了,妻子将怒火发泄到儿子身上,质问他为什么回家比平时晚。儿子也很生气,看到眼前走过的猫,一脚踢在猫咪身上。在这个故事中,负面情绪和冲动,就是自上而下传递的。老板——男人——太太——儿子——猫。可以理解为:他们不敢跟“比自己强势”的人发脾气,甚至没有勇气“怼回去”;满肚子的怨气,只好回到家发泄在家人身上;因为在这类人看来,家人是“弱者”,是不会违背自己的。 2、被偏爱,有恃无恐一般是子女对待父母,索取者对待供养者的态度。父母做好饭,子女特别挑剔:“真难吃,你们的手艺越来越差了”“你们很烦知道吗?能不能别来烦我?”“我现在已经成年了,你们能别管着我吗?”……索取者对供养者,同样如此。在这类人的潜意识里,他们认为:“你们就是我最亲近的人,无论我多么伤害你,对你们多凶,反正你们也不会离开我。”没有损失,不计后果,还能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越是被偏爱的,就越是肆无忌惮,不在意对方的感受。 3、窝里横,人设,矛盾人格这类人的内心,是自卑的。跟外人打交道时:他是内心是自卑的,怯弱的,不敢表现自己的。他生怕自己的言行举止,会让别人怨恨他,对他产生敌意;而一旦别人针对他,那是他无法承受的后果。所以,为了避免这一切,他在外面对每个人都是“讨好”的相处模式。这些行为,是为了打造“人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社交面具”。每个人都戴着面具生活,在外是一套,回家又是一套。对外人和气,是他们在外面的人设;对家人暴躁,是他们的底色和真实模样。 02如何跟这类“窝里横”的人相处?跟大家分
孙力
We cannot change anything unless we accept it. Condemnation does not liberate, it oppresses. 对于任何事务,要改变它就要先接受它。谴责不会解放而只会压迫。
吴学燕
有人可能会说财富自由,事业成功,功成名就等等一切代表成功的代名词,但哈佛追踪了745人不同阶层的人的一生,最后发现是人际关系会让我们保持健康和幸福。 其实在心理咨询中一般带来的问题都跟关系离不开的,问题本身并不是问题,而处理问题的方式才产生了问题,那问题又是什么呢,还是关系。
王义丽
个性形成是看见自己的不同,如何发挥出不同就是创新精神。 个体的个性就是自转轨道,修行修的是自转轨道。个体的共性就是公转,是围着什么样真理转。这是能量的形成根本
徐小慧
说好的三伏养生——不吃冰,最后看到好吃的,秒破功,好吧~_~,人无完人就这样原谅自己啦,美食不可辜负,快乐是最好的养生
芦李
由Ellis提出 A指与情感有关系的事件(activating events); B指信念或想法(Beliefs),包括理性或非理性的信念; C指与事件有关的情感反应结果(Consequences)和行为反应。 事件和反应的关系:通常认为,事件A直接引起反应C。事实上并非如此,在A与C之间有B的中介因素。A对于个体的意义或是否引起反应受B的影响,即受人们的认知态度,信念决定。 举例:对一幅抽象派的绘画;有人看了非常欣赏,产生愉快的反应;有人看了感到这只是一些无意义的线条和颜色,既不产生愉快感,也不厌恶。画是事件A,但引起的反应C各异,这是由于人们对画的认知评估B不同所致。 认知评估或信念对情绪反应或行为有重要影响,非理性或错误认知导致异常情感或行为,而不是事件本身。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