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玫瑰]任何人妄想通过爱上另一个人来让自己对自己满意,往

刘淑珍
任何人妄想通过爱上另一个人来让自己对自己满意,往往都会落空. 一个人对自己不满意,对自己充满了厌倦甚至是厌恶,哪儿值得别人爱呢,又哪儿能去好好滴爱别人呢. 好的关系,是需要各自对在这段关系里的自己都满意. 一个人对自己不满意,一般都容易怪罪在身边的人身上去.这是自我认知上一个巨大的误区. 每一个人都应该自己去成就对自己的满意度.在恋爱关系上也应该尽量去认识那种对自己满意度高的人. 在一起时,应该彼此互相帮助以增加各自对自己的满意度.

1温暖
0回答
桃花诺
温暖了
相关回答
魏孝琴
覃子杰
某天,有个等待就诊的奶奶见到我这个房间空着,就进来和我聊聊。听到我是看心理的,她就直接和我说她想死,身体的病痛每天都有,痛的睡不着觉也是常态。她说的重复最多的一句“要死就死了”。之后她便从见到的奇人异事,聊到自己的经历和人生。 她刚从养老院出来不久。因为疫情的影响,在养老院的这段时间就像“坐牢”。天天看着其他老人发病,天天折磨,天天想死。最终在她自己的坚持下,让儿女办了出院。 丧失会哀伤么? 先来解释这三个个概念。丧失简单来说是与客体的分离,它可以是生死离别,也可以是与某人某物某事分开。哀伤是对丧失的一种主观反应,不仅是死亡。 对上诉的问题,答案是肯定的。从奶奶的角度来说,她还没有死,但她在养老院预见了自己终将会死亡,所以会有哀伤反应,有恐惧甚至失眠。 海德格尔把死亡定义为“未来可能性的不可能”。当我们死亡之时,就没有了未来,不知道将会发生什么,也无法定位死后的事物。因此无法去面对它,这种不确定性引发了无助的感觉,也就开始产生了害怕,进一步加重了焦虑。这种情况是死亡焦虑。但没有焦虑,就不能活出真正的生活,也无法面对死亡。 人们在前进的路上停止,在纠结,也许是碰到了问题的时候无法取舍。“因为无法两条路都走而停在十字路口”。想要选左边却又放不下右边,要右边又怕失去左边。生活中总是有很多的选择,没有那么多的“我都要”,所有的选择最终会形成一个个体,那就是我们自己。 “又怕辣又想食”——既害怕生命的逝去,又想享受生命的乐趣。这是我奶奶十几年前就已经“暗示”我的话了。 格林童话里的最后一个故事: 冬天穷孩子在外面收集木材。他被冻坏了,打算生火先烤暖和了再回家。他把积雪扫到一旁,发现了把金钥匙。“如果有钥匙,那么一定会有把锁。”他继续挖到了一只铁匣子。“要是有钥匙能打开的锁孔该多好!”。他找了半天终于发现一个非常小的孔。他把钥匙插进去试转动钥匙。现在我们必须等他完全打开匣子,到那时,才能看见里面到底藏着什么。 这个故事在格林兄弟童话集修改过的七个版本中,总是最后一个,因为格林兄弟相信它预示着民间故事永不停歇。而它也很像要和我们说,寻找钥匙、箱子和锁孔就像我们寻找生命的意义,最后箱子里放着的也只有自己知道自己享受了。 “现在我也不怕死了,要死了就死了,我要到处去玩” ——尽管肉体的死亡会毁掉人,但死亡的观念却能拯救人。 所以,往前走,别怕

冯二玲
第250天 走 出 痛 苦 人生几乎所有的痛苦,都源于内心的想法,与外在的事实对抗。她指出:“造成我们痛苦的,并不是问题本身,而是我们对问题的想法。”所有的痛苦,正是你的想法与真相争辩所导致的那种不舒服的感觉。 事情分为三种:我的事,你的事,老天的事。人们之所以会感到痛苦,是因为没管好“我的事”,却总是去越界管“你的事”和“老天的事”。我们的大脑中总是一大堆“你应该怎样?”、“他应该怎样?”、“事情应该怎样?”,甚至“老天应该怎样?”的声音,当事实与我们大脑中的“应该”不相符时,我们就会难过,总想与事实进行对抗,于是,生活充满冲突,在冲突中不是两败俱伤,就是自己伤痕累累。 痛苦,很多都源于内心那些与事实对抗的念头,只要能够放下那些不真实的想法,痛苦就会烟消云散。 与事实对抗,与真相对抗,并不能让事情变得更好,相反,接受真相,在真相的基础上采取自己的行动,才能让事情变得更好。 人之所以会痛苦,是因为脑子里有一些破坏性的信念,这些破坏性的信念,又称为“病毒性信念”。每个痛苦下面都有一个“病毒性信念”。当你能够觉察到这个想法,当你能够转变这个想法,你的人生会发生改变。如果你能顺着痛苦找到这个想法,然后改变它,你就能够改写你的人生。所以,痛苦下面藏着一份礼物。 举例:(感受对话中的转念) 我:“你认为你受的这些苦,都是因为你不够好,是吗?” 她:“是的” 我:“真的吗?” 她:“真的。“ 我:“你能确定这百份百是真的吗?如果你不够好,你能考上大学吗?如果你不够好,你今天能成为企业家吗?和你两位哥哥比,你们现在谁的生活条件比较好?你能百份之百确定你真的不够好吗?” 她一下子无言以对,因为她其实知道她自己很优秀,只是内心一直有个声音认为自己不够好。 她:“我不敢确定……“ 我:“如果你坚持这个想法,会有什么后果?“ 她:“我会很难过,我要处处证明自己,我不敢让自己放松,我活得不开心。” 我:“你能让自己坚持这个想法,同时又开心地生活吗?” 她:“不能!“ 我:“那你能找到至少一个理由,让自己放下这个想法吗?“ 她:“我可以找到很多理由,放下这个想法。比如,我可以开心点,我可以放松生活,我可以不恨我的父母,这样我就可以跟他们来往,毕竟他们是我的父母。“ 我:“如果没有这个想法,你会成为一个怎么的人?“ 她:“我不知道,至少我会开心点吧,我现在什么都有了,不再是当年那个要什么没什么的小女孩了,就像我老公经常跟我说的那样,你还拼什么?究竟拥有多少才够?其实这些道理我都懂,我就是心有不甘,我原来就是想让我的生父母知道,他们当年不要我,是他们的错。“ 我:“你的生父母现在老了,想见你,你现在有能力了,你不要他们了。你的生父母当年遗弃了你,你现在遗弃了他们,你跟他们又有什么区别?你不也变成了你恨的那种人了吗?“ 她久久没有说话,陷入了沉思。然后,她投头看了我一眼,笑了,笑得很纯真,这也许是她三十多年来最真的一次笑容。我知道她放下了那个固执的想法。 果然,第二天,她给我发了一条信息,说她开心多了。然后,我留意到她在课堂上笑容也多了,不再是以前那种礼貌性的假笑,而是发自内心的笑。 这就是转智为慧的实例。究竟下是: 如何才能改变信念?要改变信念,你首先要找到那些“病毒性信念”。如何才能找到这些信念?从你的故事中,故事就是信念的呈现。所有的故事都是未经检验、未经审查的信念。 故事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方法,我们根据故事预测未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可是,故事会阻断我们当下的体验,让我们远离真相。没有故事的人生是活在当下的,这就是“慧”。所以,我们需有智,同时,也需要慧。慧,就是对故事保持觉察,跟当下的真相在一起。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