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一个来访者说:从小到大都很懂事,活得太累。
刘芝
一个来访者说:从小到大都很懂事,活得太累。
2温暖
0回答
刘芝
温暖了
#
个人成长
相关回答
徐恒
我们习惯把目光看在匮乏 花费了多少钱失去了多少东西 却总是忘记那也是拥有 只有拥有着才存在失去一说 就如只有拿起了才存在放下 从现在开始转向目光吧 看向拥有会让内心越来越安乐富足 看向失去只会越来越匮乏
王倩倩
所有的情分,都是有额度的,一旦透支,那份纯粹与和谐,便再也无法恢复如初。不要仗着关系好就肆无忌惮,将对方的不计较视为放纵的许可,无节制地索取,随意侵占小利。不要把别人的付出和善待,视为理所当然。真正的情谊,不应建立在对他人付出的漠视之上。 每一次的付出与接纳,都是情感账户中的一次存取,额度有限,需细细斟酌,方能细水长流。再深厚的情谊,也抵不住无休止地肆意挥霍,没有谁会一直心甘情愿的吃亏,当情分的余额归零,分道扬镳就成了必然。 越是要好的朋友,越要懂得分寸的重要,避免过度索取,防止关系透支,如此,方能确保情谊如酒,越陈越香,历久弥新。同时,当我们遇到没有分寸的人,也要学会适当“绝情”,坚守自己的情感边界。持续的纵容,只会让受助者忘却感恩之心,滋生贪婪,得寸进尺。
隋志鑫
你有一个很大的心理困扰,甚至是躯体上有了很强烈的反应。 当你求助咨询师的时候,谁起决定性作用呢? 大多数受过正规教育的心理咨询师,无论是哪个流派,多数都是和来访者建立:温暖共情,尊重理解的良好氛围。 咨询师固然起到引领的作用。 但决定性的作用在于来访者愿不愿意改变! 有的来访者喜欢陷在咨询师:母亲般的温柔乡,因为这些是他在现实生活中体会不到的,所以不愿改变。 也有的来访者,常常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上,想让别人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别人可能只是一个眼神,都会让他解读出伤害的意味,不愿意改变一点点,坚信自己的解读。 也有很多情感挽回的,伤害了前任,想挽回,但是不愿意改变,认为就算自己改变了,对方也看不到。 所有心理咨询的最后,其实都是助人自助,让自己成为自己的心理咨询师。
赵晓忠
想和做不是一步的距离,而是天上和地下的距离,很多时候,我们面对事情的时候,都会有很多的困惑,有很多的思考,还有多的纠结,这样就阻碍了自己继续走下去的脚步。 为什么我们的身边有一些人想法总是很美好?但是过去很长时间去问起这件事,落实到哪种程度往往都没有踏出第一步,那多半是因为想的比较多而去做的比较少。 面对我们当时当下的困惑,比如说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我们不知道该去怎么做,面对孩子写作业没有积极性,不知道怎么做,面对同事朋友的关系,不知道怎么做能更加地融洽,拉近彼此的距离。 其实并不是不知道,而是想通过一步就能达成自己期待的效果。 当我们困惑时,我们尝试去试一下能做的一点点、一小步是什么呢?我就去做,就去行动,在做中就会有更多的智慧生发出来,就会形成更多的方法,从而帮助我们去解决当下的困惑。
黄丽红
不是教导,而是启发,观亮点。 不是改了错,就一定能做对。
生丽
一个自检共生的方法:当我和别人发生冲突的时候,我是注意力在“事情”上,还是在对方的“脸上/态度/反应”上? 焦点在事情本身,是“就事论事”的人格水平,也即“对事不对人”。而焦点在一个人的脸上,是自体自恋的人格水平,也即“对人不对事”。 换做是你,你愿跟前者做亲人/恋人/朋友,还是后者? 自体自恋的人,会高度需要和他人建立共生黏腻的关系模式,但重点是:我只做共生里站在高位的那个人。如果处于低位,则会利用“胡搅蛮缠、歇斯底里、不停抬杠”的手段把自己重新放到道德高位。从而避开客观事实击碎自恋的羞耻感。 比如、短视频常见的段子是:女生犯了错,男生跟女生就事论事,而女生会说“你什么态度”,以此要挟男生进入“对人不对事”的共生纠缠,不能就事论事的解决问题,把自己置于“受害者”位置,瞬间站在道德高位,以此还击男生呈现出自己犯错之后自己自恋破碎的羞耻感,并把“错误”转移给男生。 事实上,能否就事论事和性别无关,只跟人格水平有关。另一个事实是:一个人发展出自我负责水平后,对共生的黏腻感会本能排斥,因为共生里是没有爱的,只有施虐和受罚的关系。比如一些情侣说:你不为我做某某行为,你就是不爱我。这就是打着爱的幌子制造共生施受虐,而这非常吸引另一个自体自恋的人,两个相遇在一起,共生绞杀。 如果有人向你传递:“爱=痛”的观点,赶紧跑越远越好。。。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