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好的家庭互捧,不好的家庭互踩,沟通从会说话开始
徐小慧
好的家庭互捧,不好的家庭互踩,沟通从会说话开始
3温暖
0回答
彭水明
温暖了
相关回答
吴倩
成为一个完全为自己的命运负责的人、对自己的感受忠诚的人、饱含深情的人、有弹性边界的人、敢于向一切不确定敞开的人。--李仑
赵莎莎
自卑感本是个人趋向优越的原动力,却常常因为我们对它的不同解读而给生活带来麻烦和桎梏。 人生就像一场在平原上追逐太阳的旅行,自卑恰似日落偶然投下的阴影。 我们在旅行中遇见自然、遇见同行的伴侣、遇见集会的人群,我们带着一路的风景与故事前行,这些构成生命意义的点滴,帮助我们将自卑抛诸脑后,看清它、理解它、放下它。
邢松
Fromm指出,施虐-受虐源于人的自私,而真正的爱的基础是人的自爱:只有人们能做到爱自己,才代表他们能够去爱别人。许多人会排斥自爱,因为他们认为自爱就意味着自私,认为如果在关系中考虑了自己,那么他们的付出就显得不够纯粹。 Fromm认为人们之所以会混淆自爱和自私,是因为人们搞错了爱的本质。人们往往认为爱是因为遇到“对的人”才产生的情感,在没遇到对的人之前,我们是不会有爱意的。同时,他们也认为爱是排他的:如果我爱一个人,我就没法去爱其他人;如果我选择了爱自己,我就没办法去爱别人。 但是,Fromm将爱看作是一种人们内在的去欣赏和肯定对象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只是依靠对象来实现。对象更像是一面镜子,反映出我们有爱的能力。自我和他人都能成为对象。如果一个人做得到去爱别人,证明Ta有支持和肯定的能力,那么Ta也一定可以用这种能力去爱自己;而一个人如果做不到自爱,那么也一定没有办法真正地爱别人。 自爱和自私的区分就在这里。爱是肯定和支持,自爱即是能做到自己肯定自己、去支持自我的发展和实现;而自私正是因为人们做不到自爱,没有办法进行自我支持,才会倾向于通过依赖他人来填补自身的需求。 那么,怎么舍弃自私、做到自爱呢?自爱并不能通过伴侣给予爱来实现,而是要依靠自发的努力。去学着尊重自己的独立性,将自己视作一个有力量的个体,意识到我们需要为自己的需求负责,并尝试去承担责任。 最后,可以从一些不那么重要的选择开始,试着为自己承担责任。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真正感受到自己有承担责任的能力,而且这个过程也并不可怕。 ——隋真
冯二玲
独处,是为了不陪他人演戏;不争,是为了放过自己的内心;远离,是对伤害过我的人,最大的鄙视。 这个世界最浅薄的关系,就是你没有随他的意,他就忘记你所有的好。人性就是这样,不记千般好,只记一时错。所以不要和任何人走得太近,都将是一场灾难。 适当的保持距离,不是为了疏远谁,也不是为了冷落谁。而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心,不被别人冷淡,不被别人伤害。 人与人最好的关系,就是没有关系,不远不近的关系,适合任何感情。
王丽华
男人如果一天到晚面对你都无话可说,你们之间缺乏有效、深入的沟通与交流。虽然你小心翼翼维护着你们的关系,但他和你俨然是一种剑拔弩张的对立局面。可能你随便一句无心之言都能够引发他和你的一场骂战。归根到底,他对你已经失去了耐性与包容。
那晓旭
情绪ABC理论: A:代表现实中发生的某件事或某个情境。 B:代表我们的看法,也叫信念系统,它由我们的认知、经验、价值观、潜意识组成。 C:代表我们的行动或产生的后果。 我们在认识上有个误区,认为前有因后有果,是由于A产生了C。其实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现实中发生的某件事或某个情境(A),经过我们的看法或信念系统(B)进行对照判断,就产生了情绪,在情绪的驱动下,我们就采取了行动、发生了结果(C)。 世界上发生的任何事情和情境,只是一个客观事实,它没有意义,是我们的看法或信念系统赋予它了意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或信念系统,对同一件事或情境赋予了不同的意义,产生了不同的情绪,在情绪的驱动下,就有了不同的行动或后果。 这个理论给我们两点启示: 一、要改变行动或后果,先改变看法或信念系统。看法或信念系统变了,产生的情绪就变了,行动和或果自然就会改变。 二、在情绪和行动之间按上一个理性的缓冲开关,提示自己情绪是情绪,行动是行动,不控制情绪而控制行动。面对不利的情绪,深呼吸,提示自己:冲动是魔鬼,三思而后行,凡事都有三种以上的解决办法。仅仅几秒钟的冷静你做出合理的选择,就会产生趋利避害的行动或结果。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