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相关回答
李鹏程
人生最重要的是确定目标(象征:物质或者灵魂的满足),然后追随目标。每次革命(象征:认知的突破,个人的成长,欲望的满足)之后都会建立新的秩序(象征:人成长中的种种新经验)。新秩序建立之前。我们看到的是机会(象征:我们需要做些什么才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毕竟,就像前南非博塔总统说过的。“适者生存,不适者死”(象征:你需要的、努力的、渴望的、欲望的种种,是需要付出才能得到回报的,你想要的越多,就要准备好,失去的的越多,有的时候甚至是生命)。 生活一定是你自己选择的,而不是命运决定的,你就是你自己的命运。
王倩倩
秋风起时,落叶纷飞,每一片落叶,都承载着树的不舍与祝福,缓缓飘落,最终归于尘土。这世间,所有相遇,都是阶段性的陪伴而已,执着于长期拥有,不是对过往的尊重,放手和祝福才是。那些未能如愿以偿的事,那些情深缘浅的情愫,就让它随风而逝吧。 执迷于一念之间,心灵便会成为一念的囚徒,然而,这一念一旦释然,心灵便得以自由飞翔。放下悲伤,才会拥有快乐;放下怨恨,才会拥有幸福;放下沮丧,才会拥有乐观;放下过往,才会拥有未来。前路漫漫,未来的路还很长,为什么不让自己轻松一点呢?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抛弃那些无谓的负累与牵绊,轻装上阵,方能在人生的旅途中,姿态优雅,步履轻盈。每一次的放下,都是对未来的期许。要以一颗洒脱不羁,更加豁达与轻盈的心,去放下过往,去享受当下,去面对未来,去遇见生命中的每一次美好。
郭立艳
给内心小孩找个家 系列 (3)鼓励阳光小孩 安慰阴影小孩儿。 我们如何感受,有哪些感受,哪些又是我们感受不到的,这些都和我们的性格和童年经历密切相关。童年的经历会形成一种信念,积淀在潜意识里,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感受、感知和行为。 在心理学上,信念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信仰,是对自身和他人认知的集合。很多信念萌芽于人生的早期阶段,是孩子和周围人互动的产物。 内心的信念可以表现为我很好,或者我不好。一般来说,在童年或者其他人生阶段,我们既接受了积极的信念,也接受了消极的信念。 积极的信念,我很好来源于被生命中重要的人所接受和并喜爱,这会让我们的内心变得强大。 消极的信念。我不好,之所以滋生,是因为我们曾经不被人接受,或者被生命中重要的人所忽视、嘲弄和拒绝,并由此觉得自己很差劲。这会让我们的内心变得脆弱。
张凤琴
每个人与别人的关系,本质上都是与自己关系的投射。 当你学会了真正地爱自己,吸引来的人自然如你所愿。 那么,如何成为一个更懂得爱自己的人呢? 首先,学会识别那些不够爱自己的证据。 俗话说,爱一个人一定有迹可循。同样,不爱一个人亦如此。 只是很多时候,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会选择性忽视那些“不够爱自己”的证据,任由自己在缺爱的痛苦中挣扎。 但是,请给自己一些勇气直面它们。 如果你符合以下情况,说明你还不够爱自己: 不能够照顾好自己:吃饭不及时,爱吃垃圾食品;睡觉不按时,爱熬夜;长期高度紧张,无法放松;心情苦闷,不懂得取悦自己等。 对自己有很多负面情绪:总忍不住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甚至自虐等。习惯于以弱者、受害者自居,对未来失去希望。 与人交往时,常常下意识压抑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不敢提要求。甚至,有很强烈的羞耻感。 总之,不够爱自己的人常常下意识忽视,甚至否定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也不相信有人会爱自己。 其次,持续练习“取悦”自己。 每天,给自己十分钟复盘,今天又做了哪些“不够爱自己的事情“,有意识地做出调整。 更要用心记下今天又做了哪些”爱自己的事“,想一想如何让这样的事情发生。 更为重要的是,要找到能够让自己持续感到快乐且很有成就感的事。可以是兴趣爱好,也可以是事业。 麦子就很懂得取悦自己,她的生活里不只有黄觉,孩子,还有工作,以及各种各样的爱好。 所有这些堆积起来,才构成她幸福的全部 最后,少建墙,多修桥。 爱自己,意味着我们要有能力以自爱为中心搭建起一张充满爱的关系网。 《花束般的恋爱》中,有句经典台词:“很多人之所以感到寂寞,是因为只建墙,不修桥。” 所谓建墙,是指总不由自主地做破坏关系的事,在两人之间树立起一道又一道心墙。 修桥,指的是主动沟通,建立链接,不断拉近心与心的距离。 麦子深谙此道, 日复一日,积攒的爱自然越来越多。这些爱反过来都化作了滋养彼此的养分。 这样互相滋养且成熟的关系,往往也建立在两个足够爱自己的人之间。 所以,假如现在的你,正觉得自己被坏的关系消耗,先不急着怪责对方,不如轻轻地问一问自己:我真的足够爱自己吗? 当那份爱自己的心开始觉醒,你的幸福之路也会被逐渐打开。
冯继舟
莫言在《食草家族》中写道: 人要生存,就得摆脱连环般的桎梏,忧愁悲观便是人最根本的死敌。 细想来的确如此,人活一世,无数痛苦往往正是来自内心的忧虑。 想的太多,放不下,过不去,好不了。 久而久之,就会变成无休止的内耗,让你每天活在负面情绪里,即便什么都没做,也会觉得很累。 随着心里的垃圾越堆越多,生命也在一点点被透支,消耗殆尽。 就像是背着沉重的行囊在沙漠里行走,找不到水,又累又渴,随时都会倒下。 若想走出痛苦、活得幸福,最好的方式就是:摆脱精神内耗,治好自己的心!
石萍
为什么有些人看事情很透彻,却依然摆脱不掉很多痛苦?其实心理学的“看”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知晓,它是一种同时包含着情感和认知功能的经验。 这也是为什么会有很多自省能力非常不错的来访者,对自我的认知远远超过一个尚且还不了解ta的咨询师,却依然会陷落在自己已知的世界里,有时候这种有关自我的深刻洞察,反而会成为驱除异己经验的武器,它会塑造一种外人近乎不可辩驳的自我合理性。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