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王小波说,“话语像一池冷水,让我一身一身地起鸡皮。”这话

赵莎莎
王小波说,“话语像一池冷水,让我一身一身地起鸡皮。”这话就像替我说的。我从小在部队大院长大。体制内的圈子并不好混,人际关系之复杂,很多时候取决于你在什么时候说什么样的话。于是被爸爸教育得最多的就是“语言是一门艺术”。这是一种比较好听的说法,实际上就是经常被骂:▷ 你有没有脑子?教了你多少次了,还不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么!好害怕爸爸发怒,好想讨好爸爸啊。于是拼命努力地让自己够乖,够懂事。小时候每次考试成绩出来,考的不好势必要挨骂,但即便考的很好,能听到的也只是沉默。● 如此吝啬给出一些赞美和欣赏,爸爸吝啬的到底是什么?非要表现出一副严厉的样子。我想,一方面是他给不出来,另一方面是孩子的需要刺激到了他内在的需要,即对柔情的渴望和需要。而人格不够强大的人,对柔情的需要是会让他有羞耻感的,就只好屏蔽掉自己的柔情。无法直接表达自己的爱,也不会允许孩子向他表达柔情,表达爱。他没有能力去分享这种情感,也无法跟孩子做情感上的交流。 在中国很多父亲处于这样的一个拒绝性的客体状态,我们通常说的“严父”,在孩子面前会端着。为什么要端着?因为我害怕我把“我爱他”表现出来后,这个孩子就被惯坏了。这个爱的力量太大了,在他们的认知层面里面,一旦他们表达“爱”,孩子就被摧毁了。孩子长大之后就会习得一个祖传的秘籍:严肃,回避。他们学习到的就是严厉等于爱啊,因为他们没有看到其他的爱的表达方式。

0温暖
0回答
#
相关回答
郭红玲
心理学家埃利斯把脆弱称之为“不能忍耐症”,即脆弱意味着一个人挫折耐受力低下。 这并不是错误,没有人生来就有很强的耐受力,关键是了解耐受力低下背后的思维模式是什么。 一般来说,有这三种思维模式的人,会更容易感到脆弱。 a.应该思维 认为事情“本就应该”如何,“不应该”出现其它的情况。 比如生活本应是轻松自在的;付出努力完成的事应该完美无缺;人人都应该对别人怀有善意;谈恋爱后应该和所有异性保持距离;结了婚应该生孩子等等。 但事实上,生活总是与困难挫折相伴;再尽心尽力也不可能把所有事情都做得完美;并非所有人都以善良为第一准则;恋爱与结婚后的生活方式,是两个人共同商定的。 如果我们坚持“应该思维”,不根据实际场合情况来调整自己的想法,就很容易处处碰壁,产生挫败感。 b.绝对化思维 认为事情要么是好的,要么就是坏的;要么是对的,要么就是错的。 比如我如果没有做到最好,那我就是最差的;我如果没有错,错的一定是对方;一个人做了好事,就是绝对的好人;一个人做了坏事,就会被盖章成坏人。 在这种绝对化、非黑即白的思维下,我们往往会处在极端的情绪中,要么是极端的亢奋、认同,要么是极端的挫败,这种挫败常常发生,就会让人更容易脆弱。 c.灾难化思维 一旦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就认为结果是无可救药的。 夸大是我们思维的一个特点,当我们高兴的时候,看到所有的东西都会很开心;当我们伤心难过时,周围的一切都会变得很伤感。 这种夸大的特点就导致了当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时,我们会把它想象得更糟糕。但是,不管这种感受有多真切,我们都要提醒自己,这只是一种夸大的假象。 我们所担心的事情,绝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发生。 所以,当有一天遇到的事情让你感到很脆弱,很无助的时候,不妨问一问自己,为什么会感到脆弱?我是用什么样的思维模式来看待当前发生的事情的? 不同的思考模式造就了在同样面对挫折的时候,我们是更脆弱还是更坚强,是容易崩溃,还是能激发自己的潜能,让自己变得更好。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