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不听话?

孩子为什么不听话?

孩子,不听话,沟通,交流

442阅读

dachshund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不听话是最让父母头疼的一件事,与孩子的交流就像是进行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结局往往是父母生气,孩子难过,落得个两败俱伤。
       为什么会这样呢?怎样才能与孩子形成良好的沟通交流呢?首先,我们需要理清为什么孩子不听话。

一、没听见


dachshund
       剧情往往是这样展开的:一开始,您轻言细语地与孩子说话,想让他做什么事,孩子可能正在看书、看电视或者玩着游戏。对您的指令完全无动于衷,一动不动。渐渐地,您感觉到不耐烦了,声音一次比一次响亮,言辞一次比一次严厉,可孩子依然我行我素,当您最后以惊醒整个小区生物的一声咆哮还不能让孩子有所行动的时候,您心中一股无名火起……!


       怎么回事呢?这难道还是孩子没听见?难道和孩子说话还得练成传说中的狮吼功?
其实这里的重点并不是您音量的大小,而是孩子的“注意”。孩子正专注于他正在进行的活动,就会忽视其它的外界刺激,这时您的声音对他来说就象屋外的鸟叫虫鸣,只听到声音,却全无意义。


       注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良好的注意力使我们能专注地学习、工作、生活,所以越是专注的孩子,他们的注意的品质就越高,我们更应该小心地保护和培养孩子的这种宝贵的能力。


       在孩子专注的时候,您可以延迟您的表达,耐心等到孩子完成他的活动。或者您可以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再引导他的注意转移到您那里。又或者您可以轻轻拍拍孩子的身体,引起他的注意再与他说话。切忌粗爆地打断孩子的专注活动,经常这样做可能会导致孩子注意障碍,那时您又该难过于孩子做事不专心了。

二、没听懂


dachshund

       “叫您别爬高,这下摔着了吧。”……,“今天天冷,多穿点衣服。”……。很多时候,您会告诉孩子应该这样,不要那样,但孩子常常没按着您的要求去做,其实这可能是孩子根本没听懂您的意思。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所以他们根本不懂“为什么那么漂亮的火焰不能玩呢?”……,“为什么那个亮晶晶的小球不能吃呢?”……,“为什么路边那个神秘的洞穴不能去探索呢?”……。


       成长的过程是不能替代的,我们获得的经验是我们自己经历体会得来的,孩子同样也需要自己去经历、去体会才能习得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这样说起来,父母们又该焦虑了,生活中那么多的危险、那么多痛苦,都需要孩子自己去经历吗?


       当然不是,除了直接经历学习以外,我们还能通过观察他人的经历而间接学习获得成长。不过,这些学习和成长都需要孩子自己去听去看去体会,请不要试图用您的经验去直接告诉孩子结果,替代孩子的成长,他们听不懂。

       有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叫“别去想那只粉红色的大象”,参与者被要求不要去想象房间里面有一头“粉红色的大象”,但是没人能做到,因为我们的大脑首先会创建出一个粉红色大象的形象,然后每次的不要想的意念又强化了对这个形象的想象。这个实验也说明了为什么那些父母越禁止的事,孩子反而更可能去做。
 
       所以,我们应该放手让孩子去体验生活,探索世界,习得属于他们的知识,获得属于他们自己的成长。
 
三、不愿听
 
dachshund

       通常,这类情况比较常出现于2—3岁的儿童和12—15岁的青少年的身上。
 
       2—3岁的儿童,随着其动作和认知能力的显著发展,他的探索欲望和自我主张越来越强烈,独立性和自主性也相应发展起来,幼儿初步认识到作为个体的“我”以及“我”的力量,但他们的欲望和要求常常遭到父母的禁止和限制。欲望、自我主张遭到阻止的幼儿则用反抗和拒绝行为来表明自己同别人的意志之间的冲突,他们不仅拒绝成人的命令和要求,甚至拒绝成人的帮助,事事要“我自己来”,这种持有强烈的自我主张,以及对别人的命令、要求、帮助予以拒绝的态度,称为第一反抗现象,这个时期称第一反抗期。
 
       12—15的青少年,正处于人生最困难的青春期,这段时期的孩子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急剧变化时期,往往导致身心失衡,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尤其是父母)的监护。他们反对父母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他们也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叛逆心理才因此产生,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
 
       所以,这两个时期的孩子,都是处于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爸爸妈妈给予他们更多包容,更多关爱,帮助他们顺利渡过这些转折期。
 
       亲爱的家长,当您发觉孩子不听话的时候,不要着急,让自己冷静下来,先平复自己的情绪,花点时间去了解一下孩子,去和孩子做做更有效的沟通。相信您和孩子的冲突会越来越少,家庭的氛围会越来越和谐温暖。
打开情说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