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中学生的厌学行为往往不是简单的“懒惰”或“叛逆”,而是心

高翔
中学生的厌学行为往往不是简单的“懒惰”或“叛逆”,而是心理需求受阻的表现。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青春期孩子正处于自主性建立的关键期,当学习被过度控制(如父母紧盯、学校高压)时,他们可能通过厌学来争夺“自我掌控感”——此时,逃避学习实质是在表达“我想决定自己的人生”。 从社会认知理论分析,厌学常与习得性无助有关。若学生长期经历“努力却失败”的循环(如成绩不佳被批评),会形成“我永远学不好”的负面信念,进而放弃努力。此外,归属感缺失也是重要因素:被同伴孤立或教师忽视的孩子,易将学校视为“危险情境”,通过厌学回避痛苦。 神经心理学研究发现,慢性压力会导致青少年大脑前额叶(负责计划自控)功能抑制,而情绪相关的杏仁核过度活跃,这使得他们更难理性应对学习压力,反而更易情绪化逃避。 干预时需注意:厌学是表象而非根源。有效的做法是:1)修复关系(如改善师生/亲子互动);2)创造微小成功体验(如拆分学习目标);3)探索替代性兴趣(如通过职业体验重建学习意义)

0温暖
0回答
相关回答
游慧怡
#“我能在生活中期待什么”VS“生活对我有什么期望”# 很多时候,尤其是当我们陷入失落时,常常会问:“生命有什么意义?” 我们可能会两手一摊,自言自语道:好像没有什么意义啊。 之所以得不到答案,是因为,生命意义的问题,一直没有用正确的方式提出。 正确的问法,不是“我能在生活中期待什么”,而是“生活对我有什么期望?生活中有什么任务正在等着我呢?” 当我们作为“回答者”的角色来看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会发现,生活对我是有期望的,生活中也有许多任务、许多人在等着我:比如一项未完成的工作,孩子需要我们为他解的一道题,或是一个远方的朋友。 就如同一场考试,不是我们向试卷提问题;而是试卷向我们提问题。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回答试卷上的问题。生命,就是那张不断向我们出题的试卷。 我们应该是那个被质疑的人,那个回答生命中的具体问题的人。 当我们负责任地回答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就是对生命意义的一种探索,也是我们赋予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过程。 就如同下一盘棋,别人下一子,我们下一子,我们必须面对不断变化的“棋局”,用下子对这个问题作出具体的回答。 因此,我们无法询问生命有何意义,因为生命的意义只存在于回答的过程中。 这个回答,不是言语上的,而是行动上的。只能本人亲自上阵,而不是找“枪手”替考。 生活并不是一种给予,而是一种责任。

李静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