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我们带着各自的伤痛,互相投射着不同的内容,构成了婚姻的场
邢松
我们带着各自的伤痛,互相投射着不同的内容,构成了婚姻的场域。离婚换人可以解构掉这个场域,但未解决的创伤和痛苦,还将在新的场域里重现。最终都是和自己相遇、相处、相爱相杀。
2温暖
0回答
李萍
温暖了
相关回答
张芮宁
罗胖在跨年演讲中讲了一个《狗眼看世界》的段子。这个段子听起来有点荒诞,但是这个段子对罗胖的启发巨大。他说:“虽然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但只要肯换角度,哪怕只是镜头的位置稍微低一点,总能发现一些惊喜”。 所以当我们总是陷于自己的情绪或想法无法控制时,请尝试换个角度看待问题和感受,或许可以走出困境,获得全新的感受
和钰蓉
感情里得不到放不下的人,只是一个载体,这个人只是你的情绪,欲望,期待,心结,等一些寄托的载体。 自恋维护,创伤贴药,生活欲求,父母情结,人生虚无,你有这么多的欲求和期待想要解决,于是投射出去,那个人的基本特征很符合你的某一些审美点和需求点,TA成为一个投射载体,让你觉得只要得到 TA或者重新和 TA在一起,你就能幸福了。 这是一个幻象,呆在这个幻象里就可以反复咀嚼自己的深情,看不见真实的自我,现实的人生。 走出情执,唯有看见虚妄,返回自身,看见自己这么多欲求和烦恼,开始收回指望,自悟,自救,自立,然后展开一段健康的恋情。
郭玫
每个人终其一生,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需求就是感觉自己被爱,有安全感。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尤其是0-3岁,是建立安全感的关键时期,而父母,是这份安全感的来源。孩子越小,越是要无条件地给予你的爱和关注,及时满足他的合理需求,积极回应,这会让孩子感觉到这个世界是安全的,自己的存在是有意义的。早安,朋友!
张迪
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来独往,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无量寿经》 其实没有人能真正摆脱孤独,很多时候不过是用喧嚣暂时掩盖。想用喧嚣暂时掩盖,得到的不过是更强大的空虚。 没有人喜欢孤独,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使自己快乐,远离孤独感,读书上网也好,聚会恋爱也罢,孤独永远存在,我们能做的,只能用一时的欢愉与满足掩盖寂寞而已。 柏杨说:一个没有高尚情操的人,永不了解别人会有高尚情操,也永不相信别人会有高尚情操。 一个人若要完全理解另一个人,大概必须有过类似的处境,受过类似的痛苦,或者有过类似的觉醒体验,而这却是非常罕见的。 ——黑塞《玻璃球游戏》 我想每个人都会经历青年时期的迷茫与苦闷、郁结与彷徨,这是一个尴尬的年纪,下不能放任幼稚单纯,上不能达到豁达成熟。于是喜欢用别人都用的消遣寂寞的方式试图摆脱忧虑与孤独。 你不快乐,所以你想要快乐;你要快乐,但你仍然不快乐。 过度的社交等于没有社交,朋友遍天下,却知己无一人,欲将心事付瑶琴,弦断无人听……上上下下几人床榻,却始终留不住一人的体温,这样真的有意思吗?说真的。 “爱很多人很浅,不如爱一个人很深。”我们一生所要真正追求的快乐,唯有心灵的平静与充实。
黄芳
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三部分: 本我(本能的我) 自我(现实的我) 超我(理想的我) 本我来自我们的本能冲动。而超我来源于权威和环境,是一些规则和要求。自我负责协调本我冲动与超我之间的冲突。 在小时候,父母就是权威。如果父母是灵活的、尊重的,超我的迫害性就会逐渐消失。孩子的人格也会发展比较顺利,超我会变得成熟和灵活。 但如果父母比较严厉,有过多的指责、评判、要求。 孩子的超我就会比较强大,成为“虐待性”或“惩罚性”的超我。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发展出极致的自律,超我过分压榨本我,忽视和压抑本我的需求。让自我被迫自律。因为一旦不够自律,就意味着“失败”。 自我就会受到超我严厉的“惩罚”,内心陷入深深的羞愧和自我厌恶。这就形成了一种“自虐式”的自律。 这种所谓的自律,是一种拉扯和内耗,极度消耗内在的力量,极难维持。 很多人越想自律,越难自律,越容易出现堕落的情况。 怎样才是健康的自律呢? 健康的自律,应该是灵活的,适度的,而不是极致的,把懒惰和拖延完全消灭的。 超我发展较好的人,能跟自我形成良性的互动。 他们能意识到本能的欲望和超我的目标之间的冲突,并做出最合适的选择。
那晓旭
提出请求的五原则: 1.提出请求时,要连接双方需要 2.请求对方做而不是不做 3.具体可行 4.当下可行 5.对结果开放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