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不改变,才能真正地陪伴 当我们完全不想改变对方时,才可能

冯明芬
不改变,才能真正地陪伴 当我们完全不想改变对方时,才可能真正陪伴对方。 没有人喜欢被说教,没有人喜欢被控制。当我们想要改变对方时,无论出发点多么好,道理多么正确,其实都是在传递:“我不喜欢你现在的样子,你应该变成另外一个样子。”这个改变本身就会让对方感到抗拒。就像妻子想把丈夫改造成一个有热情的人,丈夫的心只会关得更紧,觉得妻子根本不接纳自己,很伤心。 很多父母和孩子在一起时,不停地挑剔、指挥孩子。孩子玩水,嫌浪费水;孩子玩土,嫌弄脏衣服;孩子自己吃饭,嫌吃得太慢:孩子想吃肉,指挥孩子多吃青菜;孩子开心地跑过来要妈妈抱,妈妈却让孩子先去洗手。在这种“陪伴”下,大人小孩都很累,而且不开心。 为什么想要改变对方?因为看不见对方的真实存在,只看见我们头脑中想象出来的“正确”的对方。头脑中的想象是最可怕的,因为它会找到一万种理由来证明自己就是真理。比如,父母看到孩子弯着腰玩iPad,头脑中就会立刻响起一个声音:“这样容易变近视,对身体不好,所以我要纠正他。”而父母纠正孩子的结果必然是:孩子不开心,和父母的关系进一步疏远。 看到这里,可能有父母会问:“难道我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也错了吗?长时间弯着腰玩游戏,肯定对身体不好啊!”人不是机器,不能像纠正机器一样去纠正人。问问你自己,你也知道晚睡不好,可真的能做到每天晚上都按时睡觉吗?如果哪一天失眠了,伴侣还在旁边一个劲儿地教育你“晚睡对身体不好”,这样有助于你安然入睡吗?换一种方式,假如伴侣理解你的晚睡,肯陪着你失眠,搂着你轻声聊天,这才是真正的陪伴:我不要改变你,我只是“如你所是”地爱你。 同理,当父母看到孩子弯着腰玩iPad时,不妨去看看究竟是什么让他这么聚精会神,有兴趣的话甚至可以跟他一起玩。在爱的灌注下,孩子的脊柱自然会挺直。真正的陪伴是关注,但不打扰。

0温暖
0回答
#
相关回答
吴学燕
我为什么总是很消极很悲观   前几天看到问答里有个人询问说:算命先生说我们以后肯定能离婚,此前我也是担心我跟另一半是否能走到最后,现在看来担心还是有必要的,这影响到了我对婚姻的信心,怎么办呢?(此案例来自公益平台,如果当事人希望撤销,可联系本人) 这个案例让我想起了一个寓言故事:有个老奶奶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卖布鞋的,另一个是卖雨伞的,下雨天老奶奶就会很难过,因为买布鞋的儿子生意会受到影响,天晴的时候,还是会难过,因为卖雨伞的儿子日子又不好过了,所以整天闷闷不乐的。有一天有个人告诉老奶奶,如果下雨天你想卖雨伞的儿子生意会有多好啊,天晴了,卖布鞋儿子的生意又红火起来了,想到这里老奶奶开心地笑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凡事都有其两面性,如果我们单纯地只想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那我们可能永远都振奋不起来了。 可是有些人偏偏就是总是会想到事情的糟糕的一面,比如今天早上起来晚了,没有坐上班车,耽误了上班,挨了老板的骂,都怪自己这么笨,忘记了设闹钟,老板肯定对自己又有看法了。如果换个角度思考起来晚了正好可以做公共交通,可以看到另外与众不同的人(而不是以前的那些同事)。换一个环境,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也不错的;被老板骂了,说明自己可提升空间还是很大的呀,不然老板不就直接开除走人了,还费口舌干嘛。 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渴望积极向好的方向,可总是忍不住会思考坏的一面,我们称之为“自动化思维”,在做重大决策前各个方面都思考到位,是对决策的负责任,是积极有力的。但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是消极被动的模式,可以想象生活会有多么的苦不堪言。 那为何“自找苦吃”呢,可能并不是我们不愿意,而是不能够,可能曾经的你经历了下面的类似遭遇: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爸爸妈妈动不动就会破口大骂,拳脚相向,比如爸爸下班回来看到妈妈没有及时给自己做饭,然后就破口大骂,怎么这么懒之类的,甚至还会动手。那作为孩子的你看到了这种场景是不是会被吓坏了,却也无能为力,你可能会认为爸爸妈妈关系不好跟自己也是有关系的,你可能会形成“我是不好的,这个世界是危险的,不安全的”之类的想法,当你长大后,这种想法并没有因为你的长大或环境的改变而消退,而是深藏在你的思维里,当遇到挫折困难的时候就会往坏的方面思考,以证明这个世界确实是不安全的。(未完待续)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